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52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建立成人颞下颌关节强直分类新体系,指导不同临床特点的成人颞下颌关节强直(temporo-mandibular joint ankylosis,TMJA)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方法 提出基于成人颞下颌关节功能重建的“CD”强直分类法,即髁突残留情况(C)、牙颌面畸形程度(D)分类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的TMJA患者共56例(73侧强直关节),采用“CD”分类法将患者分为4个亚类,分别为内侧髁突头部分残留且无明显骨性错颌(C+D-)、内侧无髁突头残留且无明显骨性错颌(C-D-)、内侧髁突头部分残留且伴骨性错颌(C+D+)、内侧无髁突头残留且伴骨性错颌(C-D+)。对不同亚类患者采取不同的颞下颌关节重建治疗策略并进行随诊。“C+”:采取关节外侧成形术(lateral arthroplasty,LAP),在解除强直的同时保留内侧残留髁突;“C-”:强直骨球较小,升支高度丧失不明显,行关节间隙成形解除强直;强直骨球较大,升支高度降低明显,解除强直后行关节重建;“D+”:同期或分期采用外科手段矫治继发牙颌面畸形;“D-”:术后进行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量不同上颌骨正颌术式前后鼻唇区域软组织变化,分析可能导致变化的因素。方法 2017—2021年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住院行正颌手术的患者37例,其中因上颌后缩行上颌骨Le Fort Ⅰ型骨切开前徙术(LFIA)的患者18例,因上颌前突行上颌骨前份根尖下截骨后退术(AMOS)的患者19例。收集其术前即刻和术后6~12个月的螺旋CT影像,通过Mimics和3-Matic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和匹配,测量软硬组织标志点变化。使用GraphPad Prism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显著性水平α=0.05。结果 2种术式术后最主要的软组织变化均发生在上唇区域且改变方向与骨组织移动方向相同。在前后向软组织改变上,LFIA组软硬组织改变的比例为0.628,而AMOS组为0.465。颊部和鼻尖软组织在2种术式后均发生了前移,其中AMDS组中颊部软组织前移的量与软组织厚度的改变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在垂直向软组织变化上,LFIA组鼻尖点发生上抬且其距离与颌骨前徙距离具有显著正相关性,AMOS组上唇缘点发生下降且其距离与颌骨后退距离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在水平向软组织变化上,鼻翼宽度在行2种术式后均出...  相似文献   
3.
运用输送盘牵张成骨术重建猴下颌髁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在猴颞下颌关节(TMJ)缺损动物模型上运用输送盘牵张成骨术重建髁突的可行性及其整复效果。方法选取6只成年恒河猴,手术截除其双侧关节髁突与关节盘,在下颌升支部行“L”形骨切开术,形成骨输送盘,并安置自行研制的牵张器。按每次0.4 mm,每次间隔12 h的牵张速率向上牵引输送盘至关节窝。牵张结束后第4、12、24周各处死2只动物。通过影像学分析和组织学检查评价输送盘改建与牵张间隙内新骨生成情况。以术中切除的髁突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术后所有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咬合错乱,牵张结束后咬合基本恢复正常。骨输送盘形态基本接近正常髁突,其下方可见大量软骨细胞;牵张间隙内新骨生成良好。结论输送盘牵张成骨术可以重建一个形态和功能都基本接近正常的髁突,这种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整复TMJ缺损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成人单侧颞颌关节强直髁突重建中自体喙突移植和肋软骨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2例自体喙突移植和28例自体肋软骨移植重建髁突的颞下颌关节强直病例,对其术前和术后的饮食分数、最大张口度、侧向运动、开口型偏斜、CT扫描影像学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关节强直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在饮食分数、张口度、侧向运动、开口型偏斜和复发率等术前及术后的测量值中,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病例中术后张口度、侧向运动及饮食分数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肋软骨移植术中有3例患者出现了胸膜撕裂,6例患者出现了移植骨供区的暂时性疼痛。肋软骨移植及喙突移植术后分别有5例和3例患者的面神经颞支受到了损伤,3-6月内康复。喙突移植组中无关节强直复发,肋软骨移植组中有1例复发。结论:在颞下颌关节强直矫治中,自体喙突移植是一种较好的髁突重建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整合素β1(integrinβ1)在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的分布和表达,初步探讨整合素β1在张应力信号传导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12只大耳白兔行双侧下颌骨骨切开术,并安置口外牵张器,经7d间歇期后,按1mm/d的速率将下颌骨延长6mm。在间歇期末,牵张结束当天及牵张结束后第7天和第14天分别处死3只动物,取牵张区新生组织作免疫组化检测不同时间点整合素β1的分布特征和表达水平,并用染色强度等级分析法对免疫组化表达水平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整合素β1免疫组化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牵张间隙内的间充质细胞和新生骨小梁表面的成骨细胞。间歇期末,多数间充质细胞和成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呈弱阳性;牵张结束时,染色强度显著上升;然而,固定到第7天和第14天,染色强度明显弱于牵张结束时。结论:整合素β1可能在牵张成骨时将外界的张应力传递至感应细胞内并刺激成骨细胞系增殖分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骨牵张术修复骨缺损过程中新骨骨密度的评价方法。方法:成年健康山羊18只,颅顶区制备25mm×10mm全层颅骨缺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5只建立牵张术修复颅骨缺损的动物模型,于牵张结束后2,4,6周分别处死5只动物,对照组3只动物与实验组牵张后6周动物同期处死,QCT、DEXA两种方法测量新骨骨密度,比较两种测量方法骨密度值(BMD)及相关性。结果:实验组QCT测量牵张间隙各兴趣区BMD值较前一时段对应BMD值明显增加(P<0.05),同一牵张间隙内各固定时段两端(R2、R3)较中央(R1)BMD值明显高(P<0.05),R2、R3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DEXA测量固定期4周,各兴趣区BMD值较固定2周对应BMD值明显增加(P<0.05),而固定期6周,仅牵张间隙中央(R1)较固定4周对应BMD值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牵张间隙内固定期2,4周两端(R2、R3)较中央(R1)BMD值明显高(P<0.05);两种检测方法测得平均骨密度值在各时段均存在正相关(P<0.005);对照组缺损区QCT、DEXA检测未显示有新骨形成。结论:两种检测方法均能反映牵张过程新骨骨密度变化,QCT不受解剖结构和牵张器形状的影响,更适于颅面骨牵张术新骨形成的监测评价。  相似文献   
7.
姜春英,1947年5月生,山东海阳县人,1973年莱阳医专医疗系毕业,分配到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师从肛肠界名医韩长泰主任。1985~1986年参加中国肛肠病学会在西安举办的全国首届肛肠医师提高班,1979~1980年参加山东医学院青年师资培训班,均被评为优秀学员。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新药审评专家库成员。长期临床实践,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病的独特风格。在病因上,强调情志、饮食、风热燥湿、大便不调和脏腑虚损等因素在肛肠病中的致病作用;对疾病的诊断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传统四诊…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近年来,以实时导航、虚拟手术和快速成型(又称3D打印)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在医学外科应用十分广泛,它在青年医师培训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在口腔医学教育领域,带来了多元化的的教学方式,彰显了传统讲授式教学难以媲美的优势.文章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与关节外科近十年的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正颌及关节外科专...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输送盘牵张成骨术重建下颌髁突后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3~4 月龄健康幼年雄性山羊16 只,手术切除右侧髁突(保留关节盘),在右下颌升支行反"L"形骨切开术形成骨输送盘,并安置牵张器.以每日2 次,每次0.4 mm的速率向上牵引输送盘至关节窝.在手术后当天、牵张结束后当天、牵张结束后4、12、24、48 周时行三维CT检查评价输送盘改建及牵张间隙内新骨形成情况,并分别于12、24、48 周3 个时间点各处死动物2 只对新生髁突做组织学检查.牵张结束后48 周时处死剩余10 只动物,对下颌骨及重建髁突形态进行观察与测量.左侧下颌骨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三维CT显示新生髁突形态逐渐改建并接近正常髁突,牵张间隙新骨生成良好.大体观察发现新生髁突体积较正常侧明显增大,但下颌骨的生长与正常侧无显著差异.新生髁突表面有一层纤维软骨覆盖,组织学结构与正常关节软骨类似.结论:输送盘牵张成骨重建髁突未对下颌骨的生长发育产生明显影响;下颌运动产生的功能刺激是下颌骨继续生长发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猴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变化的影像学与肌电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形态与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12只成年雌性恒河猴分为3组,每组4只。各组经口内随机行一侧下颌角截骨术,做自身前后对照。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时以CT和肌电仪动态检测术侧咬肌的厚度、横截面积和肌电电压峰值。结果:术后咬肌厚度、横截面积和肌电峰值均减小,这些变化在术后3个月最为明显,术后6个月开始恢复,但在术后12个月时仍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结论:下颌角截除术使咬肌的形态与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萎缩与减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恢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