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近年来,由于基因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越来越多地从分子水平探索卒中的遗传学基础.相关研究将对某些由单基因所致卒中的临床诊疗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为这些患者带来革命性的治疗措施.本综述将对缺血性脑卒中基因遗传学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临床医生在诊疗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索单肺通气(OLV)期间脑组织氧饱和度(ScO2)降低对胸外科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减退的预测性和降低阈值。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根据OLV期间ScO2相对基础值降低的百分比(ScO2变异度),将254例患者分为四组:变异度<10%(D1组)、10%≤变异度<15%(D2组)、15%≤变异度<20%(D3组)和变异度≥20%(D4组)。主要观察结果为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减退。结果 ScO2降低增加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减退的发生率。OLV期间的最低脑氧饱和度(ScO2-min)、ScO2降低绝对值(ΔScO2)和ScO2变异度对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减退有良好的预测能力,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2、0.774和0.786(... 相似文献
4.
Arp2/3复合体是一个主要的肌动蛋白组装成核剂,能够促进微丝的核化,从而促进细胞内肌动蛋白单体装配形成微丝,这在细胞运动等多种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相关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最近研究发现,Arp亚基基因在肿瘤内异常表达,研究其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在肿瘤早期诊断和基因治疗方面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Arp2/3复合体的分子结构,功能特点以及在肿瘤中作用等相关的研究,为Arp2/3复合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包括大脑深、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是急性脑血管病中较为特殊、少见的疾病,占所有卒中的0.5%~1%[1-2].因其病因、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给诊断带来困难,其误诊率可达50%[3],且由于病情变化迅速,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早期死亡率达4.3%%[4].因此,CVT的及时确诊至关重要.影响CVT诊断的因素,包括年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和影像学检查等[3].本研究通过比较CVT早期诊断组和延迟诊断组之间的差异,探讨影响CVT早期诊断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20岁.于2015年1月31日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以胀痛为主,进行性加重,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当日于外院就诊,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2月2日转入我科.追问家族史,其姐姐妊娠28周时因凝血功能异常于当地医院死亡.患者孕10周,曾于2013年11月因“孕2个月,胎停育”行人工流产术.平素月经规律,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遗传病史.有青霉素过敏史.入院时查体:神质清楚,语言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均灵敏;双侧额纹对称,双侧闭目有力,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偏右,余颅神经正常.右上肢肌力3-级,肌张力增高;左侧肢体及右下肢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双侧跟-膝-胫试验稳准,四肢肌容积正常,感觉未见异常,腱反射++、对称;双侧病理反射未引出.颈有抵抗,Kernig征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孤立性侧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5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8例孤立性侧窦血栓形成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对其病因、症状、影像学、治疗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1±18)岁。16例(57.1%)有明确病因,其中3例(10.7%)为感染因素,13例(46.4%)为非感染因素;12例(42.9%)病因不明。头痛25例(89.3%);左侧侧窦血栓形成19例(67.9%),右侧侧窦血栓形成7例(25.0%),双侧横窦同时受累2例(7.1%);脑组织损伤9例,其中颞叶损伤6例。结论孤立性侧窦血栓形成多见于中青年,主要病因为非感染因素所致的血液高凝状态,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左侧侧窦血栓形成常见,脑组织损伤多见于颞叶。 相似文献
8.
<正>设计意图:绘本《天生一对》画面温馨、情节浪漫,讲述了长颈鹿和鳄鱼两位主人公获得周围动物认可的故事。而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主人公却是“天生一对”,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奥秘,答案就藏在绘本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中国麻醉医师在成年人非心胸手术中通气管理的临床实践现状。方法 2021年8月至2021年9月, 向中国81家大型三甲综合医院麻醉科发出电子调查问卷进行全国调查性研究, 分析小潮气量(VT)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及肺复张手法(ARM)的应用情况和"肺保护性通气(LPV)策略"的理论认识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全国57家调查中心参与调查, 调查中心回复率为70%, 回收有效问卷1 089份。92.7%的麻醉医师术中常规使用小VT通气。77.1%的麻醉医师术中常规设置PEEP, 1~5 cmH2O(1 cmH2O=0.098 kPa)是最常采用的PEEP水平。84.6%的麻醉医师术中常规实施ARM。绝大多数麻醉医师(97.9%)认为"LPV策略"是指联合使用"小VT、PEEP及ARM"。64.8%的麻醉医师术中常规联合使用小VT、PEEP及ARM。结论中国大型三甲综合医院的麻醉医师在成年人非心胸手术中通气管理中的临床实践现状存在异质性, LPV策略的临床实践与理论认识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