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预防医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了解新冠疫情之下公众应对行为情况,探讨公众应对行为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为疫情防控中公众行为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8月采用自制问卷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9132名公众进行网络调查,应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对公众的应对行为进行分析,使用SPSS软件考察不同类别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公众总体应对行为良好,尤其在戴口罩(94.7 %)、勤洗手(94.4 %)、居家隔离(86.2 %)等方面,但也存在过度防护问题,如在室外空旷环境规范佩戴口罩(77.6 %)、反复洗手(41.3 %)、高频大量消毒(27.2 %)、预防性服药(25.9 %)等。经潜类别分析,将公众的应对行为分为3个潜类:戒备型(23 %)、冷静型(67.8 %)、无畏型(9.2 %)。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对于冷静型人群,非医疗职业者(OR = 1.293)更容易成为戒备型人群;而男性(OR = 1.626)、无业者(OR = 1.591)、农村公众(OR = 1.218)更容易成为无畏型人群;低文化程度、中青年人、高收入群体、低风险地区的公众更容易形成两端极化行为。  结论  疫情之下公众的应对行为存在明显潜类别,行为成簇出现且比例不同。低文化程度、中青年人、高收入群体、低风险地区的公众均易出现过度戒备或松懈的极化行为,男性、无业者、农村地区公众易采取无畏型行为,这两类人群是疫情行为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我国公众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水平及影响因素。  方法   2020年8月借助问卷星平台进行网络调查,共有19132人完成问卷并纳入分析。  结果   79.8 %(15275人)的受访者在疫情期间参与了应急志愿服务,回归分析显示,应急志愿服务参与度与社会支持(OR = 4.339)、月收入水平(OR = 2.075)、年龄(OR = 1.956)呈正相关,疫情易感性高(OR = 1.918)、已婚(OR = 1.908)、健康水平高(OR = 1.414)、男性(OR = 1.344),农村居民(OR = 1.323)、感到安全幸福(OR = 1.312)的受访者应急志愿服务的参与度更高,参与志愿服务也与在职(OR = 1.255)、党员及积极分子(OR = 1.243)、应急知识水平(OR = 1.217)、疫情可控性(OR = 1.137)及严重性感知水平高(OR = 1.112)相关。  结论   疫情期间,我国居民总体的应急志愿服务参与度比较高,呈现明显的人群参与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成年居民的疫苗犹豫情况及影响因素,为疫苗接种工作的推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1年2—3月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方法在广东省、湖北省、北京市、河北省和黑龙江省随机抽取4 325名18~59岁居民进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疫苗犹豫情况调查。结果 本次最终有效调查的4 169名居民中,有疫苗犹豫者1 479人,疫苗犹豫者比例为35.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自评健康差、患慢性病、风险感知程度高和信息关注度高的居民更易产生疫苗犹豫现象,接种流感疫苗、社会责任感高、身边有人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考虑疫苗安全性和考虑疫苗有效性的居民更不易产生疫苗犹豫现象。结论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成年居民存在一定的疫苗犹豫现象,性别、自评健康状况、是否患慢性病、是否接种流感疫苗、社会责任感、风险感知程度、信息关注度、身边是否有人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是否考虑疫苗安全性和是否考虑疫苗有效性是居民疫苗犹豫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问题。方法2021年2月,采用网络调查,以321名慢性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调查的慢病患者中,37.1%出现就医延迟。就医延迟最多的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23.5%);就医延迟影响的首位原因是患者出现"医院恐慌"现象,害怕院内交叉感染而不敢去医院(54.6%);未及时就医带来的首位影响的是康复变慢(43.7%)。结论就医延迟发生的主要社会人口学特征是年龄和自评健康状况,患者就医延迟的心理行为特征是风险感知和过度防护,新冠肺炎疫情下,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现象较高,就医延迟后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建议采取全方位的综合举措以缓解患者疫情期间的就医难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量表的信效度进行检验及该量表的实证应用。  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确定量表的理论框架和条目。利用问卷星网络平台,在全国各省(不包括港澳台)进行数据的调取,共收集有效问卷19132份,结合多种统计分析方法评价量表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使用克朗巴赫系数以及分半系数检验信度,以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价模型拟合情况,利用SPSS 24.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不同程度疫情地区公众风险感知情况。  结果  结合专业知识和统计学分析方法,量表最终确定为3个维度9个条目,分别为易感性、严重性、可控性。总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824,分半系数为0.731;各维度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720~0.841;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指标均在标准范围内,GFI = 0.982,CFI = 0.972,RMSEA = 0.062,表明量表的信效度良好,使用该量表对全国各省公众的风险感知水平进行测量,发现不同风险地区的风险感知水平存在“涟漪效应”。  结论  经过信效度检验和实证分析,包含三个维度9个条目的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量表可作为测量公众对于新型冠状肺炎风险感知水平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下公众的信息 – 情绪 – 感知 – 行为的链条反应模型(即“风险IEPB”模型)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大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探讨各节点间的关系。  方法  基于文献研究对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构建出“风险IEPB”模型相关作用机制框架,并于2020年8月3 — 13日采用网络问卷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132名公众进行调查,应用AMOS 24.0统计软件进行模型检验并结合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结果  模型拟合检验结果显示,卡方自由度比、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适配度指数、调整后适配度指数、规准适配指数、相对适配指数、增值适配指数、简约调整后的规准适配指数和简约适配度指数分别为46.498、0.049、0.946、0.934、0.933、0.923、0.934、0.819和0.772,构建的“风险IEPB”模型具有较好的适配度。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政府媒介信任、非政府媒介信任、正向情绪、负向情绪和风险感知分别对风险行为决策产生直接效应,效应值分别为0.525、 – 0.037、0.136、 – 0.071和0.027;政府媒介信任、非政府媒介信任和负向情绪分别对风险感知产生直接效应,效应值分别为0.069、 – 0.020和0.535;政府媒介信任和非政府媒介信任分别对正向情绪产生直接效应,效应值分别为0.233和0.043;政府媒介信任和非政府媒介信任分别对负向情绪产生直接效应,效应值分别为 – 0.169和0.229;媒介信任到风险行为决策的作用路径中,情绪起部分中介效应;媒介信任到风险行为决策的作用路径中,风险感知起部分中介效应;媒介信任到风险感知的作用路径中,负向情绪起部分中介效应;负向情绪到风险行为决策的作用路径中,风险感知起部分中介效用;其中政府媒介信任和非政府媒介信任对风险感知和负向情绪对风险行为决策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方向相反,属于“遮掩效应”。  结论  “风险IEPB”模型在理论和实证中结果良好,能够体现出公众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风险行为决策产生的机制框架,较好地反映出各变量间的影响关系,对公众的风险行为干预靶点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