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7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经鼻内窥镜选择性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鼻内窥镜选择性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的意义及手术方法。方法:根据不同的手术目的对204例需要行鼻中隔手术的病人,经鼻内窥镜实施选择性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结果:采用该技术对单纯性鼻中隔偏曲患者手术临床治愈率100%,其手术有效治愈头痛、鼻阻及鼻出血等鼻中隔偏曲临床症状,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未出现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有2例形成鼻中隔血肿,经放置引流管处理后治愈。对于解除高位鼻中隔偏曲解剖异常引发的鼻窦炎,手术后效果良好。取鼻中隔软骨做为修补材料手术效果满意。结论:经鼻内镜选择性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目的性强、方法灵活、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治疗额窦疾病的手术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手术治疗额窦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额窦后壁粉碎性骨折并脑脊液漏16例、额窦骨瘤5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1例.结果 16例额窦脑脊液漏均一次修补成功,5例额窦骨瘤、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者均一次手术切除,术后完全恢复,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手术后额窦脑脊液漏患者随访3~132个月;额窦骨瘤患者随访8~38个月;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癌变患者随访7~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病变均元复发,额窦引流通畅,额部无影响容貌的缺陷.结论病变主体位于额窦后壁、有复发倾向或恶性病变,以及病变范围或手术部位的外侧界限超越眶纸板平面是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治疗额窦疾病的手术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手术治疗额窦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额窦后壁粉碎性骨折并脑脊液漏16例、额窦骨瘤5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1例.结果 16例额窦脑脊液漏均一次修补成功,5例额窦骨瘤、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者均一次手术切除,术后完全恢复,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手术后额窦脑脊液漏患者随访3~132个月;额窦骨瘤患者随访8~38个月;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癌变患者随访7~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病变均元复发,额窦引流通畅,额部无影响容貌的缺陷.结论病变主体位于额窦后壁、有复发倾向或恶性病变,以及病变范围或手术部位的外侧界限超越眶纸板平面是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mRNA在鼻息肉和鼻腔正常黏膜中的定量表达,探讨糖皮质激素在鼻腔局部用药的吸收途径.方法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PCR(FQ-RT-PCR)方法检测1 01例鼻息肉和31例鼻腔正常黏膜中GR-α mRNA的定量表达.结果GR-α在鼻腔正常黏膜(135.4±5.25)×104拷贝/μg中比鼻息肉(23.5±12.1)×104拷贝/μg中表达高,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鼻息肉组织中GR-α mRNA低表达提示糖皮质激素不经鼻息肉黏膜吸收,而是经过鼻腔的正常黏膜吸收.  相似文献   
5.
鼻及鼻窦手术后的镇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双氯灭痛栓剂(diclofenac suppository,DS)塞肛、芬太尼针加氟哌利多针微泵静脉注射维持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简称芬氟合剂PCA)、颅痛定肌肉注射用于鼻及鼻窦手术后镇痛的疗效。方法对1998~2004年鼻及鼻窦手术后178例患者进行镇痛对比研究,DS塞肛组(D组)82例,芬氟合剂PCA组(F组)36例、颅痛定肌肉注射组(T组)60例,统计学分析术后镇痛疼痛、恶心、呕吐和镇静等评分及镇痛处理的费用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的VAS评分:术后镇痛D组和F组无明显差别(P>0.05),均低于T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D组和T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D组和T组无一例患者需要抗呕吐药物治疗,F组中有9例(25%)需给予胃复安;F组患者(5,36)嗜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D组(1/82)和T组(5/60),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和P<0.05);D组费用明显低于F组。结论DS塞肛和芬氟合剂PCA具有同样镇痛效果,DS塞肛不良反应轻,费用低廉,应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是一种有价值的鼻及鼻窦手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定的鼻炎(萎缩性鼻炎除外)分类和诊疗的专家共识,其中在治疗方面重点关注了鼻腔局部用药的临床应用,旨在进一步规范鼻炎尤其是慢性鼻炎的诊疗,明确鼻腔局部用药如鼻用糖皮质激素、鼻用抗组胺药和鼻腔盐水盥洗等在鼻炎治疗中的临床地位及注意事项,以便指导临床医师进行合理用药,提高鼻炎的疗效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变应性鼻炎发病率快速增加是全球的共同趋势,目前认为城市化和现代化生活方式是导致其快速增加的重要原因.张罗教授研究团队发现,中国最近六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增加了1个亿,目前我国至少有3亿变应性鼻炎患者[1].科学家们指出,城市化和现代化生活方式让我们人类与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隔离",使得感染性疾病减少,但我们的免疫系...  相似文献   
8.
翼腭窝、颞下窝是由骨性结构围成的狭小不规则腔隙,腔隙内容纳神经、血管、肌肉、脂肪及纤维结缔组织等,毗邻上颌窦、蝶窦、鼻腔、颞窝、眼眶、眶下裂等解剖结构.原发于翼腭窝及颞下窝的肿瘤或毗邻结构的肿瘤侵犯累及该区域在临床中不多见,约占头颈肿瘤的0.5%[1].该区域结构复杂、深在,常规方法暴露困难;且由于肿物的挤压作用,区域...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临床安全、有效地行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提供更加充分的影像学支持.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和AW4.1影像工作站对14例(14侧)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蝶、筛窦外侧壁的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进行三维重建、空间立体定位和相关数据测量,并与术中视神经实际走行情况进行比较验证.结果:①鼻骨尖一前床突扫描基线与视神经管走行一致;②视神经管内侧壁长度为(11.83±2.31)mm;③CT影像学的视神经管定位标记线和增强的颈内动脉可以同时并全程显示在矢状位三维重建的蝶、筛窦外侧壁上,而且与术中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结论:鼻骨尖一前床突线是研究视神经管的最佳扫描基线;采用MSCT和AW4.1工作站能对视神经管进行术前空间立体定位,可简单、直观、准确地反映每例患者视神经管的长度,与蝶、筛窦外侧壁的毗邻关系和空间走行情况以及与颈内动脉的关系,其临床价值明显优于传统的CT,为术者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进行安全、有效的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提供了更加充分和实用的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治疗额窦疾病的手术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手术治疗额窦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额窦后壁粉碎性骨折并脑脊液漏16例、额窦骨瘤5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1例.结果 16例额窦脑脊液漏均一次修补成功,5例额窦骨瘤、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者均一次手术切除,术后完全恢复,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手术后额窦脑脊液漏患者随访3~132个月;额窦骨瘤患者随访8~38个月;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癌变患者随访7~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病变均元复发,额窦引流通畅,额部无影响容貌的缺陷.结论病变主体位于额窦后壁、有复发倾向或恶性病变,以及病变范围或手术部位的外侧界限超越眶纸板平面是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