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在机械通气时发生气压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11月-2010年2月山东省胸科医院ICU收治的15例行机械通气的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按有无发生气压伤分成两组,对患者性别、年龄、28 d在院病死率、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肺损伤评分、氧合指数及呼吸支持时肺部静态顺应性、呼吸频率、呼气末正压、最大吸气压力、潮气量和氧浓度指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气压伤组患者的肺损伤评分、吸入氧浓度明显高于无气压伤组患者(P=0.001,P=0.008),肺部静态顺应性(Cstat)要明显低于未出现气压伤的患者(P=0.024),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呼气末正压、最大吸气压力、潮气量和呼吸频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肺组织的严重损害及其导致的肺静态顺应性下降可能是导致危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时发生气压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观察经微导管超选择小脑前下动脉尿激酶溶栓治疗血管性突发性耳聋之疗效.方法 74例血管性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接受动脉或静脉溶栓治疗,手术后辅助低分子肝素(0.40 m1)和阿司匹林(100mg)抗血小板聚集,分别于治疗后第1、3、6和10天复查电测听,以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第10天时,动脉溶栓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84.21%(32/38),静脉溶栓治疗组为58.33%(21/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91,P:0.014).两组溶栓治疗后不同观察时间点电测听结果比较,动脉溶栓治疗组显著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超选择经动脉予以尿激酶可能是治疗血管性突发性耳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SARF)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老年SARF患者59例,均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根据患者第28天存活状况,分为存活组25例,死亡组34例.在患者接受CBP治疗前和停止CBP治疗后次日晨,采血检测血常规、T细胞亚群、凝血指标、血液生化和动脉血气分析等,并进行危重病评分. 结果 CBP治疗前,存活组血清肌酐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较死亡组高(均为P<0.05),CD3+、CD8+较低(均为P<0.01),但CD4+/CD8+较高(P<0.05);CBP首次治疗持续时间长(P<0.05).CBP治疗后次日晨,存活组血尿素、血钠和血磷较低(P<0.05),阴离子间隙和血浆渗透压也较低(P<0.05),血小板计数较高(P<0.05),CD3+、CD4+较高(P<0.05).如果以CD3+、CIM4+和CD8+的CBP治疗前后差值绝对数比较,CBP治疗后,存活组变化更大(均为P<0.01).两组CBP治疗前危重病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是否能有效控制原发病、首次CBP治疗持续时间、CBP治疗后对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治疗前后患者肾功能和内环境状况等可能是影响老年SARF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快速三维显微成像技术研究小鼠脑血管分布特征及与临近神经细胞的空间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蛋白标记血管内皮细胞的成年Tie2-Cre::Ai9杂交转基因小鼠(C57BL/6),经心脏灌注4%多聚甲醛获取完整脑组织,组织透明化处理,并对全脑神经细胞进行染色。应用快速三维成像系统(VISoR)以1×1×3.5μm3体素分辨率获取小鼠全脑血管和神经细胞的显微图像,将二维图像序列重建为三维全脑图像。选取皮质、海马及丘脑中部分区域进行分割、提取血管,分析其形态特征;自动化识别神经细胞,量化分析神经细胞与最邻近血管距离的分布特征。结果 成功采集了小鼠全脑血管与神经细胞分布的三维图像。通过高分辨率脑图谱提供了C57BL/6小鼠复杂的血管网络全脑视图。分析显示在海马中,血管的分叉点密度以及血管的体积分数均小于皮层和丘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尼氏染色剂对神经细胞的染色显示了在不同脑区中,血管和神经细胞的分布存在差异。在不同脑区的感兴趣区域中,统计了神经细胞到血管之间的距离,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采用快速三维显微成像技术可以对小鼠全脑血管与神经细胞进行三维成像。通过对区域血管神... 相似文献
6.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于腕横韧带近侧缘而表现出的症状及体征,桡骨远端骨折是其诱发因素之一[1]。作者自1995年2月~2008年3月期间收治48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8例出现腕管综合征。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危重病中应用指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对危重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CBP在危重病领域使用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ICU收治并接受CBP治疗的危重病患者96例(CBP治疗279次)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其接受CBP治疗前的危重病评分、全身机能状况、原发疾病种类和使用CBP治疗的原因等进行相应比较。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的危重病评分较高(P<0.01),压力调整心率、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均较高(均P<0.01),血糖也较高(P<0.05),而血清胆固醇和白蛋白较低(P<0.01),血小板计数也较低(P<0.05);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时有急性肾功能衰竭者死亡率较高(P<0.05),脑出血和多发伤患者需要接受CBP治疗时预后也较差。结论CBP治疗可以短期减轻患者的病情,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但患者的预后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原发病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和出现肝功能不全等;并据此提出使用CBP治疗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早期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并将颈内动脉系统TIA以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介入灌注治疗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2组,A组为颈内动脉系统TIA(60例),B组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60例),A、B2组中随机分别抽选30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其余2组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均采用介入灌注治疗,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颅内血管情况,将椎造影管超选进入责任病灶血管,将小剂量尿激酶(颈内动脉系统4~6万u和椎基底动脉系统2~4万u)分别以脉冲式注入动脉内。对照组:选取TIA常规治疗。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脑血管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桥臂综合征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常见的脑桥梗死病灶多位于基底部、被盖部或基底被盖交界部 ,单纯桥臂梗死极为罕见 ,本科近期同时收治了2例 ,现报告如下。例 1,女 ,43岁。 1999年 3月 17日入院。该患于 5小时前晨起排便时突然出现眩晕 ,左侧面部麻木 ,左侧口角下垂及眼睑闭合不全 ,左侧听力减退并有低调吹风样耳鸣 ,无肢体麻木、无力、恶心及呕吐。既往健康。查体 :血压 2 0 / 12 k Pa,内科系统正常。神清 ,无明显言语障碍。左侧面部痛温觉减退 ,左眼外展不充分 ,左眼向左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时可见旋转眼震。左侧周围性面瘫 ,左侧咬肌力弱。左侧角膜反射迟钝。左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