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1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使本科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和全面地掌握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以适应神经科学快速发展的需要,我们进行了本科生神经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从广州医学院94级神经内科临床实习的学生中,随机抽样30名学生参加体格检查测试,认为体格检查是通过了解疾病的体征来认识属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临床医师必要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3.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是原因不明的以脑桥基底部对称性脱髓鞘为病理特征的综合征,常发生在快速纠正低钠血症之后.病灶若出现在脑内的其他部位,如双侧豆状核、尾状核、丘脑和皮层下白质等,则称为脑桥外髓鞘溶解症(extrapontine myelinolysis,EPM),其临床相对少见.现将收集的一例CPM合并EPM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5.
Fmr1基因敲除小鼠的听源性惊厥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不同年龄Fmr1基因敲除小鼠的听源性惊厥行为观察。方法使用PCR技术对Fmr1基因敲除小鼠鉴定后对不同周龄的Fmr1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进行听源性惊厥的观察,数据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处理。结果经PCR技术证实脆性X综合征小鼠模型是Fmr1基因敲除小鼠。Fmr1基因敲除小鼠在中央区的惊厥阈值较野生型小鼠显著短。Fmr1基因敲除小鼠鼠受声音刺激后表现为惊恐、奔跑明显的AGS前驱表现,最后发生跌倒、惊厥,呈角弓反张状,最后恢复活动能力或者反复发作,或者导致死亡。结论 Fmr1基因敲除小鼠的行为异常,其兴奋性较野生型小鼠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及其后的癫痫发作是否具有保护和预防作用以及可能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GM1治疗HIE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建立新生大鼠HIE模型,用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氧缺血后脑损害的形态学改变、兴奋性氨基酸Glu阳性(Glu-IR)神经元和抑制性氨基酸GABA阳性(GABA-IR)神经元表达和GM1对上述变化的影响. 结果盐水处理组与GM1治疗组相比病变较重, Glu-IR神经元和GABA-IR神经元数目减少与GMI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 GM1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病损灶,保护Glu-IR神经元和GABA-IR神经元,尤其是对GABA-IR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提示GM1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的癫痫发作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尚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7.
微管相关蛋白1B(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B,MAP1B)是神经细胞骨架蛋白的重要成分,广泛表达于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分布于神经元胞体、轴突、树突和突触部位,可以调节微管动力学状态并促进微管聚合成束,对轴突导向、延长及突触发育起重要作用。本文对MAP1B的基因、生物化学特性、磷酸化调节、轴突导向作用、突触塑型作用及其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癫痫的教学质量,对本科生和研究生采用案例式和PBL教学法相结合教学,选择合适的癫痫和癫痫综合征国际分类版本作为教学主线,侧重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对象进行分层教学,与国际理念接轨,临床实用性强,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教学媒体由传统的教学媒体向现代教学媒体发展,巧妙组合和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神经病学由于内容多、解剖复杂、抽象并且理论性强,因此合理安排和设计教学,优化应用多媒体,把抽象的理论形象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对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来提出的临界关闭压在脑血流自动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是脑循环的有效下游压,可客观反映动态调节的脑血管紧张度,即血管平滑肌收缩舒张的功能状态.目的利用临界关闭压动态评价高血压对脑微动脉平滑肌收缩功能的损伤及其与病理形态改变间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 单位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材料实验于2002-07/2003-08在中山大学生理科学实验室进行.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1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血压组,每组80只.方法高血压组用双肾双夹法复制成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对照组除不上银夹外,其余处理同高血压组.两组动物在术后的第2,4,6,8,10,12,14及16周8个时间点各随机选取10只进行动脉血压、临界关闭压的测定.测定完毕后在麻醉状态下取大鼠额顶叶脑组织,制成切片,定量分析脑微动脉的形态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动脉血压、临界关闭压.②两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脑微动脉形态参数.结果16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高血压组平均动脉压于术后第6周起明显升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高血压组大鼠术后脑血管临界关闭压逐步升高,于术后14,16周明显高于对照组[(63.75±7.43),(37.28±3.68)mm Hg;(67.37±15.57),(38.39±7.41)mm Hg,P<0.05].③高血压组大鼠脑内微动脉的中膜厚度增加非常明显,于第8周后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④临界关闭压的升高与平均动脉压、脑内微动脉的中膜厚度呈正相关(r=0.906 93,0.811 36,P均<0.05).并且血压升高的初期和血压较高后临界关闭压变化较明显,于血压上升明显期则改变不显著,呈倒"S"形改变(R2=0.996 2,P<0.05).结论高血压形成后脑微动脉平滑肌的收缩程度随动脉血压的动态升高而加强,血管紧张度相应提高,并且在高血压初期和血压较高后改变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