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特征、肺功能特点和治疗方法,以提高两种疾病并存的诊疗效果。方法根据影像学表现和肺功能结果将365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分为COPD组和无COPD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肺功能指标、病理分型、疾病无进展时间等,分析COPD组是否规律吸入表面糖皮质激素。结果 COPD组有227例(62.2%),平均年龄[(66.1±9.3)岁比(54.8±5.6)岁]、男性患者(77.5%比55.8%)、吸烟者(82.4%比62.3%)、既往有呼吸系统疾病史(46.3%比30.4%)均高于无COPD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疾病分期及家族肿瘤病史均无显著差异。COPD组存在明显气道阻塞,FEV1%pred[(68.6±9.7)%比(75.3±7.5)%]和FEV1/FVC[(65.9±8.5)%比(75.6±9.1)%]均较无COPD组明显下降(P〈0.05)。COPD组以鳞癌为主要病理分型(43.2%),明显高于无COPD组(31.2%);小细胞肺癌分型也高于无COPD组(20.7%比15.2%,P〈0.05)。COPD组PS评分[(3.3±0.5)分比(2.8±0.4)分]、疾病无进展时间[(5.9±1.6)d比(7.5±2.1)d]均比无COPD组差(P〈0.05)。COPD组肺癌患者中仅71例在抗肿瘤治疗的同时规范按时吸入表面糖皮质激素,该部分患者的PS评分与疾病无进展时间明显优于未吸入表面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结论肺癌合并COPD临床上较为常见,应提高其诊治水平。建议在抗肿瘤治疗的同时规范按时吸入表面糖皮质激素,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EPD)是涉及多个学科、病因复杂的一组异质性临床疾病,其临床评估和诊断决策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广泛征求国内外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借鉴和参考现有的国际EPD诊疗专著和临床研究,结合中国EPD诊治经验,首次制定了《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系统介绍了EPD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分类、病因、评估与治疗等。这一专家共识的制定对探索EPD的发病机制和优化诊治流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总结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通过对1例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病例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分析,并复习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相关文献,从而总结其特征.结果 首次报道以双肺反复出现气胸为临床表现及双肺逐步出现多个小囊状病灶为影像学特点的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结论 对于咳血丝痰、双肺反复出现气胸、影像学表现为双肺多个小结节、散在渗出病变及双肺逐步出现多个小囊状病灶的患者需考虑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最终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临床中IL-4Rα单克隆抗体(度普利尤单抗)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1年4月使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4例CRSwNP患者前后的临床疗效、实验室数据、主观及客观评分以及不良事件等情况,初步评价度普利尤单抗治疗CRSwNP的效果。结果 对4例CRSwNP患者随访4个月。在接受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前,4例患者慢性鼻-鼻窦炎急性加重次数平均为(3.25±1.50)次/年,在随访期间4例患者均未出现慢性鼻-鼻窦炎急性加重,其中3例患者的鼻窦炎症状得到完全控制。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前4例患者平均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 (SNOT-22)、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嗅觉测试(UPSIT)及副鼻窦CT扫描Lund-Mackay评分分别为52.00±9.42、7.25±1.26、14.50±5.45;治疗4个月后上述评分分别为8.25±5.74、29.25±6.34,7.00±6.38,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单抗治疗后4例患者平均口服糖皮质激素(OCS)量为(5.00±7.07)mg/d,对比治疗前(18.75±4.79) mg/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特异性抑制白介素-4(IL-4)和白介素-13(IL-13)通路,度普利尤单抗可以显著改善CRSwNP患者鼻窦炎症状以及嗅觉水平,减少患者慢性鼻-鼻窦炎急性加重次数、鼻窦炎病变范围和全身糖皮质激素用量。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