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影响肿瘤化疗患者不愿留置PICC出院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重庆市肿瘤研究所2011-03-2011-10的PICC置管化疗的肿瘤患者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有i01例患者参加调查,不愿留置PICC出院的患者61例,占68.40%,主要原因是出院后维护不方便、置管侧肢体舒适度差等。结论建议PICC实施规范化、集中管理,尽快完善互动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大对PICC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肿瘤化疗患者带管出院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流程管理在PICC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流程管理在PICC培训及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持续改进的PICC管理流程,并进行质量监控。结果通过实施PICC流程管理,在18个月中,使PICC在全院13个临床科室中得到较快的推广和应用,其中行PICC置管706例,674例置管成功,提高了置管成功率(P〈0.01);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P〈0.01)。结论将流程管理应用于PICC培训及安全管理中,能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并能使此项技术在临床中较快推广。它是一种安全、有效、持续改进的护理质量科学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肿瘤专科医院临床护理重点专科建设的实践方法和成效.方法 健全学科管理体系,凝练学科方向,以肿瘤专科护理内涵建设为重心,形成"155N"学科发展模式,比较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期间在护理学科队伍、人才培养及服务能力、护理科研、学科发展及学术交流、肿瘤防治体系建设情况.结果 与建设前比较,学科建设后在充实护理队伍、学科人才培养、专科护理水平、护理科研能力、学科发展及学术交流各方面均有明显提升.结论 肿瘤临床护理重点专科的建设实践提高了临床护理服务能力,提升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发挥了区域肿瘤护理的专业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了重庆市肿瘤护理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共情疲劳概念、共情疲劳症状表现、共情疲劳的评估工具以及影响共情疲劳的因素,发现学界提出的定义侧重点包括生理、情感、精神状况以及创伤、紧张、发生过程、情境、结果等,个体症状和表现包括生理表现、心理表现和社会行为表现,影响共情疲劳的因素主要是一般人口学特征、个体心理特征以及工作与组织环境因素。笔者综合研究现状,提出目前相关研究缺乏实验性研究、纵向研究以及干预研究,研究设计和工具也存在不足,希望未来的研究者能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患者手术后精神障碍的影响。方法将272例食管癌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36例。对照组根据医嘱行常规的围术期护理;实验组除接受常规护理外,针对术后精神障碍的常见病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及症状持续时间。结果实验组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和精神症状平均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食管癌手术患者针对术后精神障碍进行护理干预,可降低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及精神症状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运用心理痛苦管理筛查工具(DMSM)对癌症住院患者的心理痛苦进行动态评估及个性化干预的效果,初步构建癌症住院患者心理护理管理模式.方法 采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推荐的DMSM,对重庆市某三级甲等肿瘤医院胸部肿瘤科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的557例癌症住院患者的心理痛苦采取初步筛查、每周动态评估、针对心理痛苦相关因素进行个性化干预,科室干预无效者请心理医师会诊等措施.结果 557例癌症患者入院时心理痛苦程度平均值为(2.23±1.278)分,≥4分者76例,占13.64%.出院时552例(除死亡5例)心理痛苦程度分值平均为(0.12±0.533)分,≥4分者6例,占1.09%,出入院时心理痛苦程度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期间及时发现抑郁症患者2例,经治疗后均好转,无患者自杀发生.结论 采用DMSM对癌症患者住院全程的心理痛苦实施动态评估及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痛苦,同时可以及早发现重度心理障碍的患者,有利于心理医师的早期介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初步构建了癌症住院患者心理痛苦的筛查-诊断-千预模式,为临床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肿瘤专科医院临床护理重点专科建设的实践方法和成效.方法 健全学科管理体系,凝练学科方向,以肿瘤专科护理内涵建设为重心,形成"155N"学科发展模式,比较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期间在护理学科队伍、人才培养及服务能力、护理科研、学科发展及学术交流、肿瘤防治体系建设情况.结果 与建设前比较,学科建设后在充实护理队伍、学科人才培养、专科护理水平、护理科研能力、学科发展及学术交流各方面均有明显提升.结论 肿瘤临床护理重点专科的建设实践提高了临床护理服务能力,提升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发挥了区域肿瘤护理的专业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了重庆市肿瘤护理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8.
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化疗仍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化疗药物诸多不良反应,使很多患者陷入对化疗治疗效果的期待与对其不良反应的恐惧的“趋‐避”心理冲突之中[1]。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属正确认识化疗、增强对化疗的信心,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3]。而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则是保障健康教育实施,获取最佳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患者健康行为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的健康教育只注重患者知识掌握程度,缺乏评价患者态度转变及健康行为形成的指标[4‐5]。因此,本课题以“知、信、行”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涵盖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的化疗患者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为护理管理者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质量测评工具,同时也为临床护理实施化疗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可靠的准则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癌症患者心理痛苦分层管理信息化平台,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该院构建的癌症患者心理痛苦分层管理信息化平台在2020年7月上线使用,选取2020年4-6月(应用前)的恶性肿瘤患者、责任护士分别作为对照组,2020年7-9月(应用后)的恶性肿瘤患者、责任护士分别作为观察组,两组恶性肿瘤患者、责任护士各50例。比较信息平台应用前后两组癌症患者心理痛苦温度计(DT)评估时长、会诊处理的及时率。另选取50名医护人员,比较信息平台运用前后其对癌症患者心理痛苦管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癌症患者会诊处理的及时率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χ2=5.005,P<0.05);与平台应用前比较,平台应用后医护人员满意度得分明显提高[(20.90±3.55)分vs.(18.70±3.69)分,t=-6.670,P<0.05]。观察组癌症患者DT评估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t=2.164,P<0.05)。结论 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可有效提升癌症患者心理痛苦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胶质瘤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初步为胶质瘤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90例胶质瘤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5例。干预组在接受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两组患者在入院当天及2周后进行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经治疗后焦虑患者由干预前的30例(66.7%)明显减少至18例(40.0%)(P0.05),而对照组入院当天及2周后焦虑患者无改变,均为29例(64.4%)(P0.05)。经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评分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0.01),且与对照组患者入院2周后评分相比,经认知行为干预后干预组的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疗法可有效改善胶质瘤患者焦虑情绪,辅助患者治疗与康复,为胶质瘤认知行为干预提供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