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野生型、湘靖28、辐射一号3种不同茯苓品种加工性能及多糖含量,筛选品性最优良品种。方法:采用恒温烘干至恒重法,分别测定3种不同茯苓品种的折干率、出品率、皮肉比率等加工性能,采用碱浸法提取多糖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茯苓多糖含量。结果:在折干率、出品率、皮肉比3个加工性能上,辐射一号相比野生型、湘靖28具有明显优势;在多糖含量方面,辐射一号与湘靖28无显著差异,但高于野生型10%。结论:辐射一号是一个相对较优的品种,主要的经济价值指标尤其明显,可以作为新的品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检测宫颈鳞状细胞癌肿瘤出芽区及肿瘤中央区失巢凋亡因子Bcl2转录抑制因子1(Bit1)、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E-钙黏蛋白及P16INK4a的表达情况,探讨Bit1、E-钙黏蛋白在宫颈癌获得高侵袭力过程中的意义及二者与P16INK4a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甘肃省肿瘤医院病理科2014-2018年宫颈鳞状细胞癌石蜡包埋标本7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宫颈鳞状细胞癌肿瘤出芽区及中央区Bit1、E-钙黏蛋白、P16INK4a的表达情况。以肿瘤中央区及出芽区各蛋白质表达评分的中位数作为分界点,将标本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析在不同P16INK4a表达情况下Bit1及E-钙黏蛋白的表达差异及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在肿瘤中央区及出芽区Bit1与E-钙黏蛋白的相关关系。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或连续校正χ2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77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标本中,肿瘤中央区P16INK4a、E-钙黏蛋白、Bit1高表达率分别为32.5%(25/77)、67.5%(52/77)、63.6%(49/77),而在肿瘤出芽区分别为67.5%(52/77)、33.8%(26/77)、37.7%(2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35、17.561、10.391,P均<0.01)。无论在肿瘤出芽区还是中央区,P16INK4a高表达组与P16INK4a低表达组Bit1及E-钙黏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中央区Bit1低表达与脉管内癌栓及淋巴结转移有关(χ2=5.053、4.400,P均<0.05),肿瘤出芽区E-钙黏蛋白和Bit1低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χ2=5.580、7.573,P均<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在肿瘤中央区及肿瘤出芽区E-钙黏蛋白与Bit1表达均呈正相关(r=0.287,P=0.011;r=0.236,P=0.039)。结论 宫颈癌侵袭力的增高与Bit1及E-钙黏蛋白表达降低及P16INK4a表达增高有关,宫颈癌细胞可能通过抑制Bit1获得失巢凋亡抗性并影响EMT的发生从而获得更高的侵袭能力,但P16INK4a并未参与此过程。  相似文献   
5.
李俊  刘林  陈幸华  王武  张城 《重庆医学》2007,36(2):F0003-F0004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6岁,因左侧鼻阻、双侧颈部及左侧颌下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包块40d入院.院外予抗炎治疗无效,颈部CT检查提示高度怀疑颈部淋巴结结核.入院查体:双侧颈部及左侧颌下可触及大小约为4.0cm×4.5cm多个肿大淋巴结,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表面皮肤无红肿及触痛.左侧鼻腔通气欠佳.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物信息学技术的进步、高通量测序的应用,发现了大量的功能性的lncRNAs.它可以表现为抑癌基因、致癌基因甚至是同一LncRNAs在不同的环境及组织中表现出抑癌、致癌双重功能,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LncRNAs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迁移以及肿瘤的转移及耐药等多种生物学进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而有望成为肿瘤生物标记物以及药物治疗新靶点用于肿瘤诊断、治疗、预后预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散红细胞改良体外溶血试验方法,探索奥沙利铂临床与非临床相一致的溶血性结果。方法: 在标准的体外溶血试验方案基础上,通过改变反应介质考察奥沙利铂的溶血结果;显微镜观察各试验方法中的红细胞分布,探索不同介质下体外溶血试验机制;酶标仪检测溶血试验试管中上清液吸光度计算溶血率;通过温和摇晃方式改变奥沙利铂对红细胞的药物暴露。结果: 以葡萄糖作为体外溶血试验介质时多类溶血制剂药物产生假阴性结果,在体外溶血试验中葡萄糖介质内红细胞发生细胞间黏附、聚集成团现象;通过持续温和摇晃方法,以葡萄糖为介质的奥沙利铂体外溶血试验产生阳性结果。结论: 体外溶血试验使用葡萄糖为实验介质时,可以通过温和分散红细胞的方式充分暴露奥沙利铂与红细胞的接触,展示更为客观的溶血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注射液联合6-氨基己酸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7月赫章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组单独使用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应用尼莫地平注射液联合6-氨基己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64.00%),再出血发生率(16.0%)低于对照组(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 GO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尼莫地平注射液联合6-氨基己酸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效果好,可显著降低再出血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输血治疗在围生期产妇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查阅在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就诊的输血病历102份,采集患者的出血量、输注的血液类型和剂量,输血前、后的血红蛋白、凝血结果和一般生命体征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出血量不同所选血液类型和所用剂量不同。出血量500~1 000 ml与1 001~2 000 ml的产妇其平均用血量比较,红细胞类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类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1 001~2 000 ml与2 001~3 000 ml的产妇其平均用血量比较,红细胞类、血浆类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沉淀类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2 001~3 000 ml与3001~4 000 ml的产妇其平均用血量比较,红细胞类、血浆类、冷沉淀类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3 001~4 000 ml与4 001~8 380 ml的产妇其平均用血量比较,红细胞类、血浆类、冷沉淀类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当出血量超过4 000 ml时需要增加血小板的应用。结论应对围产期产妇出血的患者,随着出血量的增多,选用血液类型和剂量也在不断增多,同时选择快速准确的试验方法,统筹安排时间,恰到好处的将宝贵的血液资源应用于围生期产妇出血中,从而使患者得以恢复和救治。  相似文献   
10.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目前,已认识到短暂的局部缺血的发作是中风的一种常见前兆。大多数中风属于原发性的缺血性中风。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方法非常有限,因此,预防是降低中风复发和其他血管疾病危险性的重要措施。针对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肥胖采取措施是预防中风的重要方法。血小板参与血栓症和栓塞的形成,这使抗血小板治疗成为重要的预防性策略。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地防止缺血性中风的复发和其他血管缺血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在某些情况下,抗凝血剂可以有效地预防缺血性中风的复发。对于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以降低中风的风险。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是预防中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