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借助医院信息系统控制传染病漏报。方法利用医院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对需要传染病报告的病例进行即时提醒,通过传染病相关的疾病诊断和医技科室报卡信息自动校核发现漏报,建立漏报自动监控机制。结果通过传染病相关诊断、医技科室传染病相关阳性结果与已报卡传染病病例的自动核对筛查,达到发现漏报并要求限期上报传染病漏报病例。结论传染病漏报监控机制能有效减少传染病漏报。 相似文献
2.
通过缩聚反应制备聚乙二醇-柠檬酸共聚物(PEGCA),通过密炼制备了PEGCA与聚乳酸(PLA)的共混物,研究了PEGCA对共混物的形貌结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EGCA与PLA部分相容,PEGCA呈球状颗粒分散在PLA基体中。PEGCA对PLA有良好的增韧效果,当PEGCA质量分数为15%时,材料的断裂伸长率提高到327.9%,冲击强度提高到63.0 J/m。同时利用空穴化理论解释PEGCA增韧PLA的机理,用临界韧带厚度理论和J积分定量描述增韧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4.
5.
张伟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4):157-158
目的 探讨断肢再植血管危象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对2011年6月-2012年7月进行断肢再植手术的70例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密切观察其动脉及静脉指征变化.结果 70例断肢再植患者血管危象状况发生较少,患者断肢存活率较高.结论 对断肢再植患者进行系统的围术期护理,能有效预防患者血管危象的发生,促进患者断肢恢复,有利于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CT三维重建技术与常规CT检查在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PGL)腹腔镜手术规划中的临床效果,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PPGL腹腔镜手术规划中的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该院接受腹腔镜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PPGL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行CT三维重建评估分为重建组(n=30)和对照组(n=80)。比较两组人口学参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术后并发症、引流管保留时间等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重建组肿瘤操作时收缩压峰值[(132.6±22.1)mm Hg vs.(149.1±21.6)mm Hg]、术中收缩压波动幅度[(38.6±26.9)mm Hg vs.(57.2±28.7)mm Hg]、术中舒张压波动幅度[(22.4±13.2)mm Hg vs.(30.9±12.7)mm Hg]、术中最高心率[(92.4±18.7)次/分钟vs.(104.4±19.8)次/分钟]、术中心率波动幅度[(29.9±15.6)次/分钟vs.(42.7±18.0)次/分钟]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三维重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士长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总结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护士长科室护理管理中的实际操作及相应临床工作经验。结果:护士长作为护理管理的主体,不仅需要参与病区行政事务,组织领导病房的护理工作,还需要协调医护、医患、上下级,以及科室之间的关系。结论:护士长护理作为医院护理管理的重要部分,护士长护理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科室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血源性致病因子感染情况,为对其进行有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血液筛检方式,对某医院912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常规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从该医院912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液中检出携带血液传播性致病因子109例,总感染率为11.95%。分别检出HBsAg阳性81例,阳性率8.88%;检出抗-HCV阳性13例,阳性率1.43%;梅毒TPHA阳性15例,阳性率1.64%;未检出抗-HIV阳性患者。结论该医院血液透析患者中主要血源性致病因子总感染率达到11.95%,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应加强血液透析室消毒隔离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绍兴地区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的病原谱,研究绍兴地区NTM临床分离菌种分布特征。方法对绍兴地区2015年1月-12月临床分离885株分枝杆菌,采用胶体金分枝杆菌菌种鉴定试剂盒,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BC)与NTM初步鉴定,对初筛为NTM菌株采用DNA微阵列芯片法进一步菌种鉴定。结果 885株临床分离分枝杆菌共鉴别出99株NTM,经DNA微阵列芯片法鉴定,NTM菌种分布共14种,其中菌株数量前3位菌种为:胞内分枝杆菌50株,鸟分枝杆菌20株,堪萨斯分枝杆菌12株,分别占50.5%、20.2%、12.1%。结论 DNA微阵列芯片法菌种鉴定,整个样本从前处理至鉴定完成仅需8h;每个样本用量少,可以快速、准确将NTM鉴定到种水平。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