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双源CT对早搏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对7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的早搏患者进行双源CT增强扫描.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心电图编辑前后的图像,以4级记分评价图像质量.比较心电图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70例中28例患者的心率波动范围较小[(41.0±18.4)次/min],无需心电图编辑可获得诊断级图像;其余42例患者的心率波动范围较大[(71.4±28.7)次/min],心电图编辑前后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09±1.27)和(1.50±0.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64,P<0.01);不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比例从24.8%(154/620)降至3.4%(21/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846,P<0.01).70例患者98.0%(1014/1035)的冠状动脉节段可以评价.结论 拥有高时间分辨率的双源CT能够为早搏患者提供可评价的图像;对于心率波动范围大的患者,心电图编辑能够显著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初诊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4例GDM患者依据不同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血糖水平、护理成效、依从程度、知识把握程度、住院时间与总体满意度。结果:观察组HOMA-IR与FINS水平、血糖水平、护理成效、依从程度、知识把握程度、住院时间与总体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提升GDM患者的血糖把控与胰岛素抵抗,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花费,且不会增多护理的工作总量,能够提升患者对于GDM有关常识的把握状况与总体满意度,降低医患纠纷。 相似文献
3.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竹花 金征宇 张抒扬 林松柏 李冬晶 孔令燕 王怡宁 宋兰 王云 赵文敏 王林辉 张晓娜 张云庆 齐冰 徐凯 梁继祥 朱海峰 牟文斌 张立仁 朱文玲 苗齐 方圻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9):973-976
目的初步探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图像质量。方法对215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或冠状动脉早期病变患者进行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步骤包括平扫和增强扫描。用平扫图像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用增强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总结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后处理方法。将图像质量分为3级,按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215例患者钙化积分值中位数为82.2(2.3~1827.9)。增强扫描平均心率为(80.6±15.3)(57~139)次/min,尽可能使冠状动脉良好显示的后处理方法有:(1)多个时相筛选法;(2)2个或多个时相补充法;(3)早搏去除法和心律不齐移位法。共评价3026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图像质量为1级者占97.5%(2951/3026),2级者占2.0%(62/3026),为3级者占0.5%(13/3026);图像质量为2级和3级的节段多由于呼吸伪影所致。215例患者共91例冠状动脉各节段均未见斑块或狭窄,共诊断〈50%冠状动脉狭窄节段112个,≥50%冠状动脉狭窄节段213个。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情况下可获得非常好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心率不再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单时相或多时相重组可良好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 相似文献
4.
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对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比较,评估二者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方法对4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的AF患者行二代128层双源CT增强扫描。随机分为两组:组1共21例(序列组),使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组2共19例(螺旋组),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基于AHA-15段冠状动脉分段法及4级评分法(1分-优秀至4分-差),由两位阅片者独立对所有冠状动脉按节段进行图像质量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及有效放射剂量。结果序列组平均心率(94±25)次/min,心率波动(69±25)次/min;螺旋组平均心率(86±22)次/min,心率波动(65±22)次/min,组间平均心率(t=1.019,P=0.315)及心率波动(t=0.598,P=0.5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序列组与螺旋组的图像质量优良,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9±0.55 vs 1.25±0.55;Z=-1.290,P=0.197);序列组的有效放射剂量较螺旋组显著降低(4.90±1.62 mSv vs 10.04±3.57 mSv;t=-5.988,P=0.000)。结论 AF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相比,可以提供同样高质量的图像满足诊断需要,同时有效减低放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与DSA检出与定位急性消化道出血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对照,对多层螺旋CT(MSCT)检出和定位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能力进行前瞻性评价.材料和方法:对20例原因和部位不明的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在DSA检查前进行MSCT多期(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记录CT阳性征象和出血部位,并与DSA、手术病理或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MSCT检出和定位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结果:MSCT检查阳性者16例,包括对比剂外溢11例、肠道粘膜局部异常强化3例、小肠肿瘤和胃窦部动静脉畸形各1例,敏感性为80.0%,假阴性9例.DSA检查阳性11例,包括对比剂外溢8例、空肠和回肠血管发育不良各1例、胃窦部动静脉畸形1例,敏感性为55.0%,假阴性9例.MSCT阳性者,出血定位准确率达100%,与DSA及手术结果相符合.结论:MSCT检出和定位急性消化道出血快速准确,对DSA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作为DSA检查前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24h平均脉压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探讨冠心病新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74例糖尿病患者,均进行24h动态血压检测(ABPM)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SCA),根据SCA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21例(A组)及非冠心病组53例(B组),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24h平均脉压(PP);根据脉压结果分为PP〉40mmHg组128例及PP≤40mmHg组46例,比较2组合并冠心病比率。结果PP:A组(60.1±9.3)mmHg,大于B组(26.5±10.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P〉40mmHg组有105例冠心病患者(82.0%),PP≤40mmHg组有冠心病患者16例(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脉压增大可预测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9.
心脏磁共振成像评价健康志愿者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CMR)电影成像在评价左右心室结构和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 采用快速稳态平衡进动序列对36名健康志愿者进行CMR检查,用Report Card软件分析左右心室的结构和收缩功能,并分析CMR测量结果与超声心动图(UCG)测量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CMR电影成像显示左心室的室间隔厚度、后壁厚度、舒张末期内径和收缩末期内径分别为(9.2±2.1)、(8.0±2.1)、(48.6±5.5)和(30.3±5.3) mm,右心室的长径和短径、长径指数和短径指数分别为(69.2±9.7)和(30.6±6.6) mm、(39.4±5.5)和(18.1±3.4) mm/m2.上述左心室结构指标的测量结果与UCG的测量结果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43,0.784,0.686,0.730,均P <0.01).心功能分析显示左、右心室的舒张末期容积分别为(93.6±17.2)和(108.6±28.2) ml,收缩末期容积分别为(39.5±13.0)和(45.6±15.1) ml,射血分数分别为(58.5±8.19)%和(58.2±7.4)%.左心室射血分数CMR成像的结果与UCG(64.1±6.8)%呈正相关(r=0.75,P<0.01).结论 CMR电影成像技术结合标准平面定位能准确评价左右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尤其在评价右心室的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用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及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X线、CT表现特点。方法 27例糖尿病肺结核患均摄有胸部平片,其中13例并做CT检查,在正规抗结核治疗及降血糖治疗的基础上,动态摄片观察病灶演变情况,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结果 27例糖尿病肺结核患,其X线表现为:大片状及多发小片融合性高密度影(23/27,85.2%),边缘模糊,空洞(12/27,44.4%),粟粒性结核(4/27,14.8%),合并胸腔积液(4/27,14.8%)。病灶多肺段分布(19/27,70.4%),可发生于一般结核少见部位。CT表现基本同X线。部分病例经治疗未见明显好转或反复(10/27,37.1%)。结论 糖尿病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为病灶可发生于一般肺结核少见部位,一般呈大片状或多发小片融合状影,可见空洞,粟粒性结核,合并胸水。持续高血糖状态是影响肺结核病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