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采用影像尿动力学评估小儿先天性膀胱输尿管返流(VUR)与膀胱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7例VUR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经影像尿动力学、尿常规、排泄性尿路造影等检查,记录患儿尿路感染、逼尿肌过度活动、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及VUR程度等情况,根据尿动力学表现的不同分为正常组、单纯逼尿肌过度活动组和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组(伴或不伴逼尿肌过度活动的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另外按照返流级别将患儿分为低级别返流(Ⅰ~Ⅱ度)和高级别返流(Ⅲ~Ⅴ度),分析膀胱功能与VUR侧别、返流程度以及尿路感染的关系.结果 VUR患儿合并膀胱功能异常占73.1%(49/67例),其中膀胱过度活动症占49.3%(33/49例),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占23.8%(16/49例).单纯膀胱过度活动患儿多为单侧,Ⅰ~Ⅱ度返流,且较少合并尿路感染.而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的患儿多为双侧,Ⅲ~Ⅳ度返流,且较多见尿路感染.结论 影像尿动力学可以准确诊断VUR,同时对患儿膀胱功能的评估,及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小儿遗尿与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 reflux,VUR)的关系,筛选小儿VUR的高危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尿动力学中心以遗尿为主诉就诊并且神经功能正常的儿童和青少年83例(男36例,女47例),年龄5~16岁,平均(9.42±3.21)岁.所有患儿进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检查以评估VUR情况,并进行尿常规、尿培养、肾脏和膀胱超声检查.尿动力学检查包括尿流率、盆地肌电图和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泌尿系检查的准入标准包括泌尿系超声异常、白天尿失禁、尿动力学检查异常、尿路感染或者同胞兄妹中有VUR病史等.结果 48例(57.8%)出现单症状性夜遗尿(MNE),35例(42.2%)非单症状性夜遗尿(NMNE).13例(15.7%)出现VUR.t检验结果显示,白天尿失禁患儿、女性患儿和当前伴有尿路感染的患儿VUR发病率明显升高(P<0.05);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性别、白天尿失禁和当前尿尿路感染的回归系数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VUR与患儿年龄、遗尿类型(原发性、继发性)、遗尿频率、有无遗尿家族史、尿路感染病史、有无排便异常和除白天尿失禁外的白天尿路症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UR明显常见于白天尿失禁的遗尿患儿,建议存在白天尿失禁的遗尿患儿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当前尿路感染是遗尿患儿发生VUR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隐性脊柱裂(spina bifida occulta,SBO)对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PNE)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门诊PNE患儿163例,年龄(9.2±2.1)岁,男98例,女65例,这些患儿每周至少出现1次夜间遗尿,均有觉醒困难,无其他泌尿系疾病或脊柱裂引起的临床症状.记录患儿有无SBO体征(背部多毛、色素沉着、潜毛窦等).常规拍摄腰骶椎X线正位片、尿常规.治疗前均记录排尿日记,治疗开始后每月记录1次排尿日记,统计功能性膀胱容量(functional bladder capacity,FBC).根据有无SBO分为非SBO组和SBO组,给予相同的治疗方案,每周记录遗尿次数,每月随访一次,至少随访半年.通过比较非SBO组和SBO组遗尿次数来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发现SBO 122例(占74.8%),男69例(56.6%),平均年龄(9.8±2.3)岁,伴有隐性脊柱裂阳性体征者55例(45.1%).非SBO者41例,平均年龄(9.5±2.5)岁,男24例(58.5%),女17例(41.5%).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SBO组FBC为(216.5±49.6)ml,非SBO组为(217.4±47.3)ml,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FBC增加量SBO组为(11.9±4.4)ml,非SBO组为(24.1±6.6)ml,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SBO组每周遗尿次数为(3.4±1.2)次,非SBO组为(3.1±1.0)次,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SBO组完全有效25例(20.5%),有效25例(20.5%),部分有效34例(27.9%),无效38例(31.1%);非SBO组完全有效20例(48.8%),有效10例(24.4%),部分有效9例(22.0%),无效2例(4.8%).SBO组和非SBO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SBO组完全有效率明显高于SBO组(P<0.001).结论 SBO显著影响儿童PNE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但亦存在多种风险,如感染、排斥、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重者危及生命.作者回顾性分析1990年12月至2003年12月本院148例肾移植受者的死亡原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尿路梗阻性肾积水患者逼尿肌功能变化。方法:对20例(3.5-73岁)下尿路梗阻导致的肾积水组和10例(13-67岁)无肾积水的对照组进行膀胱压力容积测定与压力-流率测定,并记录不同膀胱灌注量的逼尿肌基础压力。结果:下尿路梗阻性肾积水组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SD)11例(55%),逼尿肌功能过度活跃5例;而对照组仅发现1例(10%)DSD,未发现有逼尿肌功能过度活跃。下尿路梗阻性肾积水组平均膀胱顺应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下尿路梗阻性肾积水组平均逼尿肌基础压力,平均逼尿肌最大收缩压和残余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下尿路梗阻性肾积水组在灌注量逐渐增加时高逼尿肌基础压力发生率逐渐增加。结论:下尿路梗阻性肾积水多伴有逼尿肌功能异常,提示膀胱逼尿肌功能改变与下尿路梗阻性肾积水的形成及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ic reflux,VUR)的尿动力学表现特点,为小儿VUR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取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尿动力学中心就诊的VUR患儿87例(男58例,女29例);年龄4~12岁,平均6岁.另选取因下尿路症状就诊而尿动力学检查无异常且无VUR小儿60例(男38例,女22例)作为对照组;年龄4~12岁,平均6岁.将VUR患儿依据反流的程度分为轻度(Ⅰ度,15例)、中度(Ⅱ度和Ⅲ度,33例)、重度(Ⅳ度和Ⅴ度,39例).尿动力观察参数包括: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力、最大膀胱容量和膀胱顺应性.结果 VUR组的最大尿流率和最大膀胱容量分别为(6.8±6.3)ml/s和(138.5±73.9)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6.1±6.7)ml/s和(285.5±107.5)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UR组残余尿量为(95.9±103.4)ml明显高于对照组(9.6±13.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UR组最大逼尿肌压力为(41.6±22.2)cmH2O与对照组(35.1±13.0) cmH2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9).VUR组男、女童尿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UR组轻度反流(15例)、中度反流(33例)和重度反流(39例)的最大膀胱容量分别为(121.83±69.94) ml、(163.73±80.81)ml和(123.58±68.70) m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反流组顺应性正常12例(80%),中度反流组12例(36.4%),重度反流组9例(23.1%),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最大尿流率降低、最大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增多和膀胱顺应性差可能是VUR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清洁间歇导尿(CIC)联合睡眠时留置导尿对神经原性膀胱患儿上尿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我院尿动力学中心确诊为神经原性膀胱的患儿53例,随机分为CIC组(对照组27例)和CIC联合睡眠时留置尿管组(睡眠时留置尿管组26例).比较两组随访2年后膀胱尿路X线造影或影像尿动力学参数、尿路感染、肾积水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膀胱安全容量(SBC)分别为(213±24) ml和(190±21)ml、膀胱顺应性(BC)分别为(8.21±0.8)ml/cm H2O和(5.13±0.9) ml/cm H2O均有增加,膀胱漏尿点压(DLPP) (36.5±10.2)cm H2O和(42.9±11.3)cm H2O有所降低;CIC联合睡眠时留置尿管组随访时在SBC、BC和DLPP的改善方面明显高于单纯C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菌尿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肾积水、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C联合睡眠时留置尿管未见增加尿路感染机会,有助于改善神经原性膀胱患儿上尿路损害,对上尿路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引起肝功能损害的治疗措施。方法 对32例肾移植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的病例进行分析,观察肝功能指标以及CsA浓度,及时调整免疫抑制剂,配合保肝治疗。结果 CsA+MMF+Pred发生率22.9%,CsA+Aza+Pred发生率31.3%,FKS06+MMF+Pred无1例发生肝功能损害。结论 CsA+MMF+Pred、FK506+MMF+Pred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低剂量CsA可减少肝毒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对早产儿排尿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取出生后4~15d确诊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早产儿48例,男34例,女14例,孕(32.1±0.7)周,出生时体重(2.5±0.3)kg.选取同期出生后4~15d无缺血缺氧性脑病的33例早产儿为对照组,男22例,女11例,孕(32.3±1.4)周,出生时体重(2.4±0.5)kg.记录4h(早上8点~10点)排尿情况,包括排尿量、残余尿量、排尿次数等参数,同时记录饮奶量、液体输入量及摄入时间,液体摄入量按标准进行.结果共记录了248次排尿,其中HIE组136次,对照组112次.HIE组排尿量和排空比例分别为(14.8±8.3)ml和11.6%,均显著小于对照组[(16.5±9.2)ml和24.3%];而HIE组的排尿次数、平均残余尿量分别为(2.8±1.1)次、(1.5±1.3)ml,对照组为(3.3±1.2)次、(1.7±0.9)ml,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缺血缺氧性脑病可使早产儿出现一定程度排空和储尿障碍,表现为每次排尿量及排空比例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