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法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合并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 IMR)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36例CHD合并IMR患者分成冠状动脉搭桥术+二尖瓣成形术组(A组)和冠状动脉搭桥术+二尖瓣置换术组(B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A组并发症发生率(5.56%)低于B组(11.11%);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时间均低于B组,且心功能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二尖瓣成形术对CHD合并IMR疗效明显优于冠状动脉搭桥术+二尖瓣置换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高龄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及其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手术治疗的52例高龄肺癌患者,平均年龄75岁,行全肺切除2例,单肺叶切除33例,双肺叶切除10例,右肺袖状切除2例,肺楔形切除5例。行根治性手术48例(92.3%),姑息性手术者4例(7.7%)。结果本组无围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17例(32.6%),其中肺不张5例,肺部感染6例,心衰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心绞痛2例,下肢静脉栓塞1例,均经积极治疗痊愈出院。结论高龄肺癌患者在加强围手术期管理的前提下行外科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4.
背景:骨骼肌卫星细胞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全能干细胞,存在于骨骼肌间质中,对缺血、缺氧有一定的耐受力,是干细胞工程中重要来源细胞。
目的:为联合基因工程细胞心肌成形治疗初步探讨较为简便、经济的骨骼肌卫星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的转染骨骼肌卫星细胞的方法及探讨转染后基因表达的特点。
方法:分离、培养兔大腿骨骼肌卫星细胞,用CKK-8法测定其生长曲线。根据质粒和脂质体不同比例分组,用脂质体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质粒(plasmid 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pEGFP)转染骨骼肌卫星细胞。测定各组转染效率及目标基因表达特点。
结果与结论:成功分离培养骨骼肌卫星细胞及转染pEFGF。在合适的质粒和脂质体比例下,转染效率可达35%以上。目标蛋白在转染12 h内开始表达,48-72 h表达最强,1周后逐渐减弱,2周后仍可观察到其表达。阳离子脂质体可介导pEGFP高效转染骨骼肌卫星细胞,转染效率与质粒、脂质体比例密切相关,目标基因表达随时间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中RCAS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检测该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间收录的38例(A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同期的36例肺良性病变的肿瘤组织(B组)及36例正常肺组织(C组)中的RCAS1的表达水平作为对比。结果通过分析,A组肺组织中RCAS1的表达阳性率明显的高于C组肺组织中的RCAS1的表达阳性率,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其中组织中的RCAS1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有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中RCAS1异常表达,并且与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判断的指标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胫骨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急诊交锁髓内钉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5%,对照组77.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都少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胫骨骨折患者实施急诊交锁髓内钉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手术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而且骨折愈合时间也相对较短,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对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在某院进行治疗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8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观察组行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方面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95.24%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法治疗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肘内翻发生率,利于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老年患者选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同时行二尖瓣生物瓣置换(MVR)(BV)与CABG行二尖瓣成形(MVP)的早、中期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1-06-2017-06因IMR行CABG+MVR(BV)或CABG+MVP的老年患者59例,比较其围手术期超声心动图指标及术后第1、2、3、4、5年随访资料。终点事件为术后死亡、再次行二尖瓣手术、术后出现心力衰竭和二尖瓣重度反流。结果:CABG+MVP(BV)组与CABG+MVP组在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主动阻断时间、心力衰竭及死亡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BG+MVP(BV)组术后重度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CABG+MVP组(P0.05)。CABG+MVP(BV)组与CABG+MVP组手术前后LVEF均无明显差异,术后左心房内径(LAD)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CABG+MVP(BV)组平均生存时间为41.5个月,CABG+MVP组平均生存时间为42.8个月。两组长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BG+MVR(BV)与CABG+MVP治疗老年IMR的手术风险、中远期心功能与死亡比例差异不明显。CABG+MVP术后有出现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的可能,CABG+MVR(BV)纠正反流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bFGF基因修饰骨骼肌卫星细胞在心肌梗死区存活情况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骼肌卫星细胞,构建bFGF基因修饰骨骼肌卫星细胞。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兔模型,随机分为骨骼肌卫星细胞组、bFGF基因修饰骨骼肌卫星细胞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在各组动物梗死心肌内分别注射骨骼肌卫星细胞、bFGF基因修饰骨骼肌卫星细胞及等量的细胞培养液。造模前及细胞移植4周后,心脏超声测定兔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短轴缩短率(FS)和射血分数(EF),观察移植4周后心脏病理切片中心肌梗死边缘区骨骼肌卫星细胞存活情况、bFGF表达情况及新生血管形成情况。结果:细胞移植4周后病理学检查提示骨骼肌卫星细胞在心肌梗死边缘区存活,bFGF基因修饰骨骼肌卫星细胞组可见大量EGFPbFGF融合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骨骼肌卫星细胞组和bFGF基因修饰骨骼肌卫星细胞组心肌梗死边缘区微血管密度均有增加(78.3±5.2和98.5±8.6对25.2±4.6,P均0.05),且bFGF基因修饰骨骼肌卫星细胞组微血管密度较骨骼肌卫星细胞组明显增加(P0.05)。与造模前相比,移植4周后对照组和骨骼肌卫星细胞组均出现LVESD和LVEDD增大,FS和EF降低(P均0.05),bFGF基因修饰骨骼肌卫星细胞组各指标与造模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4周后,骨骼肌卫星细胞组和bFGF基因修饰骨骼肌卫星细胞组LVESD及LVEDD均小于对照组,FS和EF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骨骼肌卫星细胞组相比,bFGF基因修饰骨骼肌卫星细胞组LVESD及LVEDD减小,FS和EF升高(P均0.05)。结论:bFGF基因修饰骨骼肌卫星细胞自体移植可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兔心肌梗死边缘区新生血管形成,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血常规指标对老年急诊骨盆及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2月洛阳市东方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急诊行骨盆及下肢骨折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以及术前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等血常规资料,并根据术后是否出现DVT将其分为DVT组与非DVT组,分析血常规指标对老年急诊骨盆及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影响及预测价值。结果 82例急诊行骨盆及下肢骨折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中,19例(23.17%)患者术后出现DVT,设为DVT组;63例(76.83%)患者术后未出现DVT,设为非DVT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为老年急诊骨盆及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影响因素(95%CI为1.411~7.553、 1.450~5.476,P=0.006、 0.003)。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RBC、 NEU的截断值分别为4.05×1012/L、 6.40×10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