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内镜视频监视下小儿气道异物取出术的优点和可行性。方法对3例11个月至6岁、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患儿,实施气管内插管全麻下经支气管内镜视频监视下取出异物,异物嵌顿部位为支气管1例、气管2例;异物种类为花生2例、塑料笔帽1例。结果均完整取出异物,无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采用支气管内镜视频监视系统是治疗小儿气道异物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可向其它气管疾病的诊疗延伸,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简版: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肝肾亏虚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4例肝肾亏虚型KO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给予温针灸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1 (11-1)、基质金属蛋白酶-3 (MMP-3)水平的变化,采用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价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3.75%,对照组7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IL-1、MMP-3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IL-1、MMP-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关节疼痛、僵直、功能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阵低(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过表达内皮素-1(ET-1)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肺细小动脉平滑肌细胞(RPMC)增殖/肥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 采用组织灌注法体外分离培养RPMC,脂质体介导法瞬时转染ET-1基因,经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和免疫印迹法鉴定后,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体积的变化,用免疫印迹法和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同时检测细胞总蛋白/总DNA比值的变化,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激酶B(Akt/PKB)、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的磷酸化水平.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各组间比较均采用t检验.结果 成功分离和培养RPMC并瞬时转染ET-1基因.与空载相比,转染48 h后RPMC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增殖指数未见明显差异,但转染72 h后检测到α-SMA合成功能增强,分别为空载转染组的1.3倍和1.2倍,细胞总蛋白/总DNA比也增高,分别为空载转染组的1.6倍和1.5倍.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与空载相比,转染72 h后RPMC细胞体积增大,分别为空载转染组的1.1倍和1.2倍.免疫印迹法检测显示,转染48 h后,Akt/PKB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升高,ERK1/2的磷酸化水平降低.结论 过度表达ET-1可能经Akt/PKB-mTOR信号通路诱导RPMC肥大,在肺动脉高压的血管重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慢性鼻窦炎(包括真菌性鼻窦炎)、鼻息肉、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等疾病经过手术治疗后,术腔遗留的创伤和炎性转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手术后黏膜的不同转归情况,在鼻内镜下对术腔进行合理的综合治疗,例如清理囊泡、分离黏膜、全身或局部合理的使用药物(激素、抗生素等),能够促使保留的肿胀黏膜加速被覆创面、抑制局部瘢痕生 相似文献
5.
王歆婷郑士立黄海琼方芳周泰民 《现代实用医学》2022,34(3):313-315
目的 探讨温针灸联合脊柱定点复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效果及对躯体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以信封法将90例A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温针灸联合脊柱定点复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Bath AS功能指数量表(BASFI)、Bath AS活动度衡量指数(BASMI)及Bath AS病情活动指数(BASDAI)评分,血清红细胞沉降率(ESR)及炎症因子水平,并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统计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BASFI、BASMI及BASDA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ESR、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干扰素-γ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温针灸联合脊柱定点复位治疗可明显改善AS患者躯干功能及关节活动度,降低血清ESR水平,缓解炎症反应,疗效佳,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环状RNA ciR 7(CDR1as)在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分析CDR1as与miR 7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2013年手术切除并病理确诊为鳞状细胞癌的标本61例,同期选取病理确诊为炎症或正常黏膜的癌旁组织(距肿瘤切缘大于0.5 cm)标本48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喉癌及癌旁组织中CDR1as、miR 7的转录表达水平。结果Real time PCR显示,在LSCC组织中,CDR1as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1);miR 7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001); CDR1as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LSCC组织中表达水平较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LSCC组织中显著增高(P<0.01);CDR1as在不同TNM分期患者的喉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R1as在LSCC组织中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P=0.02);同时,CDR1as表达水平与miR 7表达呈负性相关(r=-0.643,P=0.001)。结论CDR1as参与LSCC的发生和发展,其表达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一项指标,CDR1as与miR 7呈现出的一定的相关性,CDR1as可能通过靶向调控miR 7的表达影响喉癌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督脉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IBS-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督脉灸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4周。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记录2组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6.56%,对照组71.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观察组症状评分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 0.05)。治疗后,2组HAMA及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5),观察组HAMA及HAMD评分均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 0.05)。结论:督脉灸治疗IBS-D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两种电针方案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术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 例术后尿潴留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A、治疗组B,每组30 例。对照组行红外线照射治疗,治疗组A 行电针(高频) +红外线照射治疗,治疗组B 行电针(低频) +红外线照射治疗。评价3 组临床疗效,比较3 组排尿情况和尿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组A、治疗组B 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B 总有效率高于治疗组A(P<0.05)。治疗后,治疗组A、治疗组B 首次排尿时间、排尿困难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首次排尿量、治疗后2 h 排尿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B 首次排尿时间、排尿困难评分低于治疗组A,首次排尿量、治疗后2 h 排尿量均高于治疗组A(P<0.05)。治疗后,3 组膀胱容量、平均尿流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速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A、治疗组B 膀胱容量、平均尿流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B 各项指标均高于治疗组A(P<0.05)。结论:电针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术后尿潴留,能增强治疗效果,促进排尿及尿动力学指标改善,且相较于高频电针方案,低频电针方案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灸量督脉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22年1—12月收治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90例,随机分为轻灸组、中灸组、重灸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予以督脉灸,轻灸组燃烧艾绒两次,中灸组燃烧艾绒3次,重灸组燃烧艾绒4次。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焦虑、抑郁程度及疗效。结果 重灸组总有效率(93.3%,28/30)高于中灸组(90.0%,27/30)、轻灸组(66.7%,20/30),治疗后重灸组IBS-QOL评分高于中灸组、轻灸组,重灸组HAMA、HAMD评分低于中灸组、轻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相比于轻灸量,中灸量与重灸量督脉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更好,尤其是重灸量督脉灸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听觉多频稳态诱发反应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选择成人感音神经性聋患者38例,在同一天进行纯音听阈、听性脑干反应(ABR)和听觉多频稳态诱发反应(MASSR)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各频率上,ABR、MASSR阈值明显高于纯音听阈测试(P<0.05),在0.5 kHz和1.0 kHz上MASSR反应阈要高于ABR反应阈(P<0.05);ABR、MASSR与纯音听阈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ABR和MASSR均可用于具有频率特性的客观听阈的评估,且在低频区域MASSR对客观听阈评估的准确度更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