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
目的 检测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亚群及相应细胞因子的表达,探讨其与内源性AD和外源性AD诊断及临床分型的意义。方法 选择36例AD患者(内源性AD组、外源性AD组各18例)和15例健康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CD8+ Foxp3+Treg细胞和IL-17+Foxp3+Treg细胞及其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内源性AD组和外源性AD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CD8+Foxp3+Treg细胞、IL-10+Foxp3+Treg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5),内源性AD组IL-17+ 相似文献
2.
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分子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的快速发展,使白血病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及5年无病生存(EFS)率均较前有所改善,但仍有大部分白血病患者出现耐药和复发.目前,临床上大部分化疗药物及分子靶向药物都是通过诱导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以达到治疗目的.因此,寻找有效逆转凋亡耐受的方法改善白血病患者的预后,成为当务之急.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为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以细胞出现程序性坏死样改变为特征.诱导白血病细胞发生坏死性凋亡,有望成为凋亡诱导失败,以及其他形式的耐药白血病患者的新治疗策略.笔者将针对近年来坏死性凋亡与白血病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是来源于胸腺T细胞祖细胞的具有强侵袭性和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T-ALL约占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15%,在成人ALL中的比例约为25%。强化化疗方案的应用使儿童T-ALL患者预后显著提高,但成人及复发耐药T-ALL患者的预后仍较差。研制新型靶向药物特异性阻断T-ALL细胞内生存及耐药相关的异常激活信号通路近年来被认为是治疗成人及复发难治T-ALL患者的新策略。PI3K/AKT/mTOR通路是T-ALL细胞内异常激活信号通路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条。目前靶向该通路的多种小分子抑制剂已被成功研制,并在治疗T-ALL的研究中取得良好效果。PI3K/AKT/mTOR通路相关抑制剂较传统化疗药物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更低的毒副作用,且诸多研究表明其与低剂量化疗药物或其他靶向药物联合治疗T-ALL能发挥协同效应。本综述将总结近年来在PI3K/AKT/mTOR通路与T-ALL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对基于靶向该通路治疗T-ALL的研究进展一并阐述。 相似文献
4.
新冠疫情时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的号召,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查房,保障了该时期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通过对线上教学查房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探讨该模式的优势与局限性,为后疫情时代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CD7在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和预后价值,进一步探讨CD7表达情况与CEBPA突变的相关性,明确其在CEBPA野生型和突变型AML患者中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98例初治AML患者(除外M3亚型)的临床资料,在全部患者以及CEBPA野生型和突变型组中,分别比较CD7阳性(CD7+)和CD7阴性(CD7-)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并联合CD7表达情况和CEBPA突变状态初步建立新的危险分层模型。结果在CD7+组中,CEBPA单位点和双位点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0.1%和33.9%,显著高于CD7-组(5.3%和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CEBPA野生型患者中,CD7+组患者相较CD7-组患者完全缓解率低(P=0.001)、复发率高(P=0.023),而两组总生存(OS)期和无病生存(DFS)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CEBPA突变患者中,CD7+组显示有更长的OS期(P=0.019)和DFS期(P=0.010)。根据CD7表达和CEBPA突变与否将AML患者分为三个亚组:CD7+伴CEBPA突变组、CD7-组和CD7+伴CEBPA野生型组。三组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80.2%、48.0%和30.6%(P<0.001),3年的DFS率分别为74.1%、37.4%和22.2%(P<0.001)。结论CD7+组中CEBPA突变率显著高于CD7-组,CD7+在CEBPA野生型组和突变组AML中存在截然相反的预后意义。根据CD7表达情况和CEBPA突变与否建立新的危险分层模型,有助于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