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荨麻疹是以风团状斑片时隐时现为主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瘾疹",其发病与外感六淫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收集历代医家对荨麻疹和外感六淫论述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将其病因病机从风邪、湿邪、火热之邪和多邪兼夹的角度来分别阐述。对于荨麻疹的治疗,内治法从散风、祛湿、清热和多法并治的角度进行分类整理,外治法则从外洗法、熨法、灸法等方面进行总结。通过整理和发掘有价值的信息,为荨麻疹的现代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高利东;马莉;刘馨雨;刘志超;王保和 《中医杂志》2020,61(21):1857-1861
在宋代儒家积极构建本体论的时代背景和自身早年儒生经历的影响下,为了完善其医学理论体系,张元素开始重构制方用药理论。张元素将药物的气、味属性作为药物功效的本原,将药物气味的厚、薄作为分类依据,并引入阴阳、五行、运气等理论,构建药类法象体系;以气味用药为核心,整理出\"气味制方法\"和\"五行生克制方法\"。张元素将药物内在的气味属性作为论证药物外在功效的最终本性,这种理论构建方式体现了哲学本体论的思想,所重构的制方用药理论紧密地契合了其\"五行-五脏-五气-药类法象-制方法\"的理论模型,同时丰富了脏腑气化论指导下的制方用药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芪参益气滴丸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内左心室功能的改善及收益。[方法]在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检索自建库至今已发表的芪参益气滴丸与常规西药联合治疗心肌梗死恢复期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有效资料后,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5个RCT,受试者1 569例,其中试验组794例,对照组775例,纳入文献质量普遍偏低。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比较,加用芪参益气滴丸可进一步改善AMI血运重建术后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期治疗(<6个月):P<0.05,MD=5.94,95%CI(3.75,8.14);长期治疗(≥6个月):P<0.05,MD=5.35,95%CI(4.16,6.54)];短期治疗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P<0.05,MD=-5.56,95%CI(-6.82,-4.30)]或容积[P<0.05,MD=-10.11,95%CI(-11.73,-8.49)]更小;... 相似文献
4.
对证有效的中成药与随时间变迁的疾病谱、疾病证候特征是中医界存在已久的一对矛盾。宋代为解决这一矛盾并保障社会医疗需求,官药局制度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应运而生,按照该书制作的中成药虽然在当时医疗保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终究因为疾病谱变迁、疾病证候特征改变、中成药不合理使用、医学理论进步而走向衰亡。当前,我国中成药发展面临着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相似的挑战,积极吸收其历史教训有助于解决当前遭遇的困境。基于证素学说,中成药功能主治证素化及联合用药可使其应用更具精准性、可操作性,不仅可有效减少其不合理使用,还可应对疾病谱和疾病证候特征变迁,有望成为未来应用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宋金元时期心悸病的证治理论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完善。北宋时期,心悸病的发展多承晋唐“类分”思想之遗风,医家们注重对前朝医药理论的整理和继承,但又有所发挥。北宋医者新提出时气热毒、热邪两种病因,补入心实热、心中风和肾虚 3 种脏腑证型,扩充了他病致悸的种类,心悸的通用药物被首次提出,历代效验方在方书中也得到全面的总结和整理。南宋时期,医家们受理学影响本经典、重求理,对心悸的病名和分类方式进行规范,发挥火热、脾胃气虚、血虚、气郁、痰浊等病机,并对心悸方剂进行精简,创立诸多名方,同时注重用药的次第问题,丰富了心悸的治法治则。纵观宋金元时期,心悸病的部分用药存在古今变迁,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对病机的理解及治法用药亦与当代不同,值得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1病例资料患者,男,64岁,大便不成形,腹胀,食欲不振1年余,大便每日1次~2次,为黄糊状,夹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无脓血粘液,查体:T36.5℃,P72次/min,R20次/min,BP120/85mmHg,IBIL35.4mol/L,DBIL10.7mol/L,IBIL24.7mol/L,Cr43.9mol/L,Tp58.9g/L,Glo17.4g/L,RBC1.37g/L,HGB64g/L,HCT19.7g/L,MCV143.8fl MCH46.7g/L,PIP56×109/L。影像检查:全消化道造影示:胃呈瀑布型,黏膜稍粗乱,轮廓毛糙,十二指肠球部变形,可见不规则龛影,钡剂经球部进入胆囊内,部分胆总管及肝内胆管呈树枝状,诊断为:胆瘘。B超:胆囊2.2cm×1.8cm,体积缩小,胆囊腔内胆汁暗区消失显示多个强光团,后伴声影,胆总管内径0.4cm,腔内清晰,诊断为:泥沙样胆结石,胆囊萎缩,胆道积气。手术所见:胆囊颈部、体部与十二指肠粘连紧密无法显示,沿胆囊底部切开胆囊见腔内有少许浑浊胆汁流出,用取石钳取出多枚结石,最大1.5cm×1.5cm,用胆道镜自胆囊底部向内探查,向下进入十二指肠,向左上方可进入肝胆管,...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