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17篇 |
内科学 | 6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29篇 |
外科学 | 15篇 |
综合类 | 12篇 |
预防医学 | 18篇 |
眼科学 | 25篇 |
药学 | 4篇 |
中国医学 | 4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磁脉冲对猕猴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电磁脉冲(MEP)照射后猕猴血清中部分生化指标的动态观察,探讨EMP对机体整体的影响。方法:成年猕猴5只,雄性2只,雌性3只,体重3.5-8.5kg。动物购回后,自由进食,单笼饲养观察30d。照射前进行全身检查,下肢浅静脉采血做自身对照。辐照用高场强电磁脉冲源,场强为60kV/m,脉冲上升 时间为20ns,脉宽为30μs,为6次/min,全身照射5min。于照射后6h,24h,3d,7d,14d,28d及90d分别采血,用美国Coulter-JTTR全自动生化仪检测19项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糖(GLU)、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CRE)、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及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D-1)、肌酸激酶(CK)与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α-羟丁酸脱氢酶(HBDH)、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氨转肽酶(GGT)、血胆固醇(CHOL)、血钠(Na^ )、血钾(K^ )、血氯(Cl^-)和血镁(Mg^2 )。所有数据经SPSS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猕猴被照射后6h,其血清LD-1即明显升高(P<0.05);照射后24h,血清GLU和K^ 明显升高(P<0.05);照射后3d,血清CRE和GGT明显升高(P<0.01),CK-MB,Cl^-和Mg^2 则明显降低(P<0.05);照射后7d,血清ALB,BUN,CRE,ALP,GGT和Mg^2 明显升高(P<0.05),Na^2 则明显降低(P<0.05);照射后14d,血清ALT,ALB,GGT和Mg^2 明显升高(P<0.05),TP和Cl^-则明显降低(P<0.05);照射后28d,血清LD和LBDH明显降低(P<0.05);照射后90d,血清ALT,LD,HBDH,K^ 和Mg^2 明显升高(P<0.05),而GLU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EMP可引起猕猴血清多种酶、蛋白、血糖、代谢产物及多种离子等的紊乱,既有早期影响,也表现为一定的持续效应。提示EMP可能引起猕猴多系统、多脏器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3.
手前臂背侧复合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与功能重建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手及前臂背侧复合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与功能重建. 方法 2001年5月~2003年11月,对8例前臂及手部背侧复合软组织缺损患者一期采用胸腹部带蒂皮瓣修复缺损,二期采用肌腱移位加多条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伤手功能,皮瓣范围为9 cm×15 cm~12 cm×38 cm,异体肌腱移植最多6条. 结果术后8例皮瓣均成活,外形好,异体肌腱移植效果满意,伤手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胸腹部带蒂皮瓣加多条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手及前臂背侧复合软组织缺损,具有损伤小、皮瓣外形好、方法简便及伤手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小鼠经中子及γ线照射后,肠组织中TNF-α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350只二级雄性BALB/c小鼠,经不同剂量的中子和γ线照射,于照后6、12h,1、2、3、4、5、7、10、14、21、28d分批活杀,采用免疫组化染色等技术观察TNF-α在肠组织中的变化。结果:在正常肠黏膜中,TNF-α主要见于肠绒毛间质、黏膜下及淋巴组织中巨噬细胞浆内;2.5Gy中子照后2d内,上述阳性部位TNF-α的表达进行性减少;3~7d其在巨噬细胞及隐窝细胞浆内的表达明显增加,5d达高峰,14d恢复至正常水平。4.0、5.5Gy中子及12Gyγ线照射后4d内,TNF-α的表达进行性减少;γ线5.5Gy照后6~12h,TNF-α的表达增多,照后1d减少,2~5d增加,3d达高峰,10d恢复至正常水平。TNF-α的表达在肠黏膜损伤时减少,于损伤后恢复的早期增多。结论:中子和γ线照后,肠内源性TNF-α表达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并参与了肠放射损伤及修复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伤肢小隐静脉修复腘动脉损伤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利用伤肢小隐静脉修复腘动脉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5具标本50侧肢体的腘动脉和小隐静脉进行解剖研究并分别测量其管径。结果:腘动脉与小隐静脉解剖关系恒定,腘动脉管径起始段为(6.6±0.9)mm,中段为(5.9±1.0)mm,分叉前为(4.9±0.9)mm,小隐静脉管径汇入处为(3.1±0.1)mm,外踝平面和中段管径均为(2.9±0.1)mm,在小腿的上段小隐静脉与大隐静脉和深静脉间交通支出现率低。结论:腘动脉与小隐静脉解剖关系恒定,管径较相近,在伤肢小腿的上段切取一段小隐静脉对静脉回流无明显影响,临床应用21例22侧肢体,效果可靠满意。 相似文献
6.
人表皮细胞分离培养最佳条件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确定表皮细胞分离培养的最佳条件,为进一步将其作为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组织块法培养表皮细胞;分别以胰蛋白酶和分散酶分离表皮细胞,有血清培养法和无血清培养法进行表皮细胞的培养,并以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存活和生长情况。结果 (1)表皮细胞以分散分离可量在多数基底细胞,且成纤维细胞污染少,而胰蛋白酶得到的表皮细胞少,且混杂有大量的成纤维细胞。(2)组织块法可观察到表皮细胞生长,但成纤维细胞污染严重,且不易得到成片生长的表皮。(3)有血清培养法表皮细胞需在3T3细胞的滋养层上生长,存在3T3细胞污染的可能。(4)无血清培养方法简便易行,更有利于表皮细胞的生长。结论 采用无血清培养法培养表皮细胞条件的最终确定,为进行相关的研究,尤其是皮肤组织工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高功率脉冲微波辐照对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高功率脉冲微波(highpowerpulsemicrowave,HPPMW)辐照后Wistar大鼠血清中生化指标的动态观察,探讨HPPMW对机体整体的影响。方法:二级雄性Wistar大鼠35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5只,其中1组为空白对照,其余6组为辐照组。用高功率脉冲微波源,以功率密度为3050W/cm2脉冲微波(频率为5.4GHz,脉宽为26ns)辐照辐照组动物。于辐照后1h、6h、24h、7d、14d及28d分别采血,用美国Coulter-JTIR全自动生化仪对血清中ALT、TP、ALB、GLU、BUN、CRE、AST、LD、LD1、CK、CK-MB、HBDH、ALP、GGT及CHOL进行测定。所有数据经Spss8.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大鼠被辐射后的1h~28d间多种生化指标出现明显改变(P<0.01)。结论:HPPMW可引起大鼠血清多种酶、蛋白及代谢产物的紊乱,既有早期影响,也表现为一定的持续效应。提示HPPMW可能引起大鼠多系统、多脏器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电磁脉冲辐射对猕猴凝血机制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磁脉冲对猕猴凝血机制影响。方法:经高场强电磁脉冲源以6×104V/m全身辐照5只猕猴,于照前及照后1、3、7、14、28及90d下肢前静脉采血,采用AYW-8001型血凝仪检测电磁脉冲对动物血浆中TT、PT、APTT及FIB的影响。结果:动物血浆中TT于伤后1d及14~28d延长,APTT于伤后1d延长,FIB含量于伤后14d减少,PT在照射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电磁脉冲照射可对实验猕猴凝血机制产生影响,可通过TT、APTT延长和FIB含量减少而使机体凝血机制发生障碍。 相似文献
9.
电磁辐射对猕猴骨髓中造血细胞损伤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电磁辐射对猕猴骨髓造血细胞损伤效应。方法:经高场强电磁脉冲源以6×10~4V/m全身辐照5只猕猴,于照前及照后1、3、7、14、28及90d麻醉后,经股骨上端穿刺,抽骨髓分离有核细胞离心涂片,采用光镜(gimsa、AgNOR、feulgen染色),电镜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电磁辐射对猕猴骨髓造血细胞的损伤效应。结果:伤后1~14 d,骨髓中造血细胞进行性减少,尤以各系统幼稚细胞减少为显著。形态结构欠佳,增生不活跃。伤后7~14d,凋亡的造血细胞明显增加,表现为核染色质浓缩、边移、核固缩。造血细胞中DNA含量和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进行性减少。伤后28d~3m,骨髓中造血细胞数量、形态、DNA含量和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结论:电磁辐射可使猕猴骨髓造血细胞发生凋亡的形态改变;并使其增殖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研究小鼠经中子及γ线照射后肠组织中TGF-β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350只二级雄性BALB/c小鼠,经不同剂量的中子和γ线照射,于照后6、12h,1、2、3、4、5、7、10、14、21及28d分批活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等技术,定量研究TGF-β3在肠组织中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2.5Gy照后2d内,TGF-β3表达进行性减少,阳性部位见于绒毛上皮细胞和隐窝细胞浆内;3~7d明显增加,5d达高峰;7d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4. 0,5. 5Gy中子及12Gyγ线照射后4d内,TGF-β3表达进行性减少;γ线5.5Gy照后6h,TGF-β3表达反应性增加;12h-1d减少,2-5d增多,3d达高峰;5d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中子和γ线照射后,肠内源性TGF-β3的表达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参与了肠放射损伤及修复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