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高容量血液稀释对抗凝禁忌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抗凝禁忌ICU患者60例,随机分为高容量血液稀释组(A组,35例)、对照组(B组,25例)。血液稀释组经右颈内静脉以20ml/(kg·h)的速率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对照组按0.7ml/(kg·h)速度输注生理盐水,补液时间均为1小时,连续补液3天。分别于开始补液前、补液1天、补液3天、抽取两组肘静脉血样,检测红细胞压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浓度、全血黏度高切变率、全血黏度低切变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变形指数。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于补液前1天及补液结束后7天探测两组患者双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检查是否有下肢DVT形成。结果与输液前比较,补液1天及3天时高容量血液稀释组的全血黏度高切变率、全血黏度低切变率、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所降低,红细胞变形指数升高,高容量血液稀释组(A组)PT和APTT输液前后相比无显著差异,且在正常范围。对照组(B组)在补液1天及3天时血浆黏度降低且随着时间的延长,D-二聚体亦逐渐升高。A组与B组比较,在补液后1天和3天,A组全血黏度高切变率、全血黏度低切变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D-二聚体不同程度降低,红细胞变形指数升高。结论高容量血液稀释能够改善能改善ICU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降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代谢组学能否揭示早产儿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早期生物标志物。方法回顾分析和比较12例NEC早产儿以及23例日龄、体质量相仿的无NEC早产儿血浆中小分子物质和脂类代谢物。NEC早产儿于发病后1小时内收集血标本,采用~1H-NMR方法检测血浆中小分子物质和脂类代谢物。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EC组β-羟基丁酸酯、琥珀酸、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多不饱和脂肪酸明显升高;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丙氨酸、肌酸、苏氨酸明显降低;赖氨酸、谷氨酸、柠檬酸、酪氨酸、葡萄糖轻度降低;差异可完全区分。结论 NEC发病时即伴有与炎症通路有关的谷氨酸谷氨酰胺、酮体和丙氨酸代谢通路的异常,以及脂质代谢的紊乱。代谢组学方法可应用于早产儿NEC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BCOR(BCL6 co-repressor)基因突变介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构建BCORP483L过表达慢病毒以及空载体病毒,转染K562细胞,采用集落形成实验检测BCOR突变对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方法检测细胞焦亡和PI3K/Akt/mTOR通路分子水平,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uencing, RNA-Seq)检测分析BCORP483L突变对下游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BCORP483L突变显著地抑制细胞克隆形成能力,促进细胞凋亡,并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焦亡水平增加。RNA-Seq分析发现,BCORP483L突变后K562内与细胞凋亡、G2M周期检查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衰老、细胞内炎性反应相关的基因以及原癌基因MYC目标基因表达上调。Western blot法实验进一步证实,BCORP483L突变细胞的PI3K/Akt/mTOR通路明显受到抑制。结论 BCOR突变导致细胞PI3K/Akt/mTOR通路受到抑制,进而导致细胞凋亡增加、增殖受抑。BCOR突变能通过上调细胞衰老相关基因以及原癌基因MYC目标基因表达,提高细胞内炎性反应水平,从而促进MDS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6.
7.
8.
9.
目的评估雷替曲塞用于结直肠癌患者术中腹腔灌注化疗的近期安全性以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并进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0例,对照组40例,研究组在关腹后经引流管行雷替曲塞腹腔灌注化疗,对照组用蒸馏水冲洗后关腹。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血液学毒性、肝肾功能、胃肠道功能恢复等近期安全性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血液学毒性、肝肾功能、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雷替曲塞用于结直肠癌患者术中灌注化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