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点、手术适应证及评估其疗效.方法 本院自2000年1月~2005年10月应用该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6例,其中中后外侧突出型82例,中央突出型24例,合并侧隐窝狭窄78例.手术经后入路进行,采用椎间盘镜完成椎管开窗、椎间盘摘除术等减压步骤.结果 术后随访3~20个月,依据Machnab标准:优62例、良31例、可10例、差3例,优良率达87.7%,未出现椎间隙感染及椎体滑脱.结论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痛苦轻、疗效好、恢复快及并发症小等优点,适用于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人工股骨头置换翻修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术后的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骨质疏松病人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的方法,收集102例高龄老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后采用动力DHS的治疗方法,65例术后DHS内固定物松动再次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经过6个月以上的随访,比较不同治疗方法髋部的功能评分丢失情况等方面存在的异同。结果DHS组有63.7%内固定穿出骨皮质现象,而人工股骨头翻修患者则无明显的假体松动依据,两组患者松动率比较有显著的不同;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生活质量明显好于DHS内固定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的转子间骨折患者,早期更多功能恢复及较少的术后松动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4.
目的通过人工股骨头置换翻修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术后的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骨质疏松病人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的方法。收集102例高龄老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后采用动力DHS的治疗方法,65例术后DHS内固定物松动再次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经过6个月以上的随访。比较不同治疗方法髋部的功能评分丢失情况等方面存在的异同。结果DHS组有63.7%内固定穿出骨皮质现象。而人工股骨头翻修患者则无明显的假体松动依据,两组患者松动率比较有显著的不同;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生活质量明显好于DHS内固定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的转子间骨折患者,早期更多功能恢复及较少的术后松动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2年6月~2005年11月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26例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26例经过6~26个月随访,22例恢复或基本恢复到受伤前髋关节功能可生活自理,3例需借助行器行走,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结论 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临床疗效满意,有利于早期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但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氯化锶(89SrCl2)与99锝-二甲基二磷酸盐(99Tc-MDP)联合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将转移性骨肿瘤患者126名随机分为89SrCl2联合99Tc-MDP治疗组及89SrCl2单项治疗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疼痛反应情况、骨转移灶的治疗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对于转移性骨肿瘤的镇痛效果,联合治疗组患者中,有效率为23.81%,显效率61.90%,无效率14.29%;单项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12.70%,显效率58.73%,无效率28.57%,两组患者镇痛疗效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转移性骨肿瘤骨转移灶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联合治疗组患者中和单项治疗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化锶(89SrCl2)与99锝-二甲基二磷酸盐(99Tc-MDP)联合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疼痛具有明显的效果,也可消退部分转移病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临床效果优于89SrCl2单项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脊柱骨折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单纯使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研究组使用内固定术结合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随访时脊柱后凸Cobbs角、椎体前缘和后缘高度压缩率以及脊髓损伤的恢复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脊柱后凸Cobbs角、椎体前缘和后缘高度压缩率差别不明显;治疗后研究组脊柱后凸Cobbs角、椎体前缘和后缘高度压缩率值都较低,同时研究组脊髓损伤恢复较好。结论: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更有利于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恢复。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比较不同方式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96例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照组给予单纯经皮椎体成形术。结果两组术后VAS评分和Oswestry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椎体后凸角均明显降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及椎体后缘高度均明显升高,实验组术后椎体后凸角下降程度及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和椎体后缘高度升高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O5);两组均未发生动静脉栓塞或脏器衰竭,实验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椎体成形术为治疗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有效手段,其中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椎体形态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上更具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