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应用纤维束成像术研究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CI)患者脑白质细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对30例经临床诊断的 aMCI 患者和31例正常对照(NC)组行扩散张量成像,用 dTV II 软件重建出扣带束、胼胝体、钩状束及下枕额束,并沿着白质束测量部分各向异性(FA)值。对比分析 aMCI 组与 NC 组各白质束的 FA 值,并将 aMCI 组的 FA 值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aMCI 组的两侧扣带束、两侧钩状束及胼胝体 FA 值明显低于 N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下枕额束 FA 值低于 NC 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右侧扣带束的 FA 值与 MMSE 评分呈正相关。结论aMCI 患者扣带束、钩状束及胼胝体 FA 值的异常改变,提示在阿尔茨海默病(AD)的前驱阶段存在与记忆相关的脑白质束的微损害,纤维束成像(tractography)技术对脑白质的早期损害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病例资料 患者,女,31 岁,左腰腹部酸痛4 d,外院 B超发现盆腔左侧附件区实性肿块 8.0 cm×4.5 cm,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欠均匀,为求进一步诊治收治入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影像学特点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结果,并将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病理检查结果,13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中7例为实性型,2例管型,3例小梁型和1例膜型。13例均为单发肿瘤,最大径小于3 cm;9例位于腮腺浅叶,4例位于腮腺深叶,突向浅叶;9例肿瘤为类圆形,3例为椭圆形,1例呈融合结节样。7例实性肿瘤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2例囊性伴壁结节,增强后动脉期壁结节显著强化;3例实性伴囊变,增强后实性部分中等度强化;1例呈多发结节样改变,增强后结节明显强化。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大多数呈最大径小于3 cm的单发类圆形肿块,其影像学表现与肿瘤的病理特征及分型相关。 相似文献
4.
准确评价淋巴结转移与否关系到对肿瘤患者的分期和预后的判断。目前对淋巴结良恶性诊断的主要依据为淋巴结的大小和形态,正常大小的转移性淋巴结很可能被遗漏,增大的淋巴结是良性增生还是恶性转移也很难鉴别。近年来随着MR特异性对比剂,特别是MR靶向淋巴结对比剂的发展,MR淋巴成像(MR Lymphography,MRL)显示了极为诱人的前景。该文主要介绍MR淋巴靶向对比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动态追踪局灶性脑缺血MRT2、ADC信号变化,探讨脑缺血后细胞反应性增生的影像特点.方法:线栓法阻塞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模型制作后6h、1d、3d、7d行俯卧位冠状面磁共振T2WI、T2 map和DWI扫描,测量ADC、T2值,取脑切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MR图像6h已经显示缺血灶;1d时病理表现为脑水肿、组织坏死,T2WI为高信号,ADC值降低;3d时病变组织以片状坏死为主,出现细胞增生,T2信号增高的程度较前有所降低,ADC值有所回升;反应性细胞增生于第7天更为明显,T2高信号强度进一步降低,而ADC值增高,并超过对侧.结论:脑缺血后不同MR参数时间空间变化存在一定规律,MR成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活体反映脑缺血后细胞反应性增生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4例疑有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血管造影扫描(CTA),并对平扫及CTA图像进行分析。结果:14例主动脉夹层A型6例,B型8例。CT平扫观察到主动脉直径扩大7例,钙化内膜片内移5例,胸腔和/或心包积液6例、新鲜血栓2例。CT血管造影图像观察内膜破口显示率92.9%(13/14),内膜片显示率100%,真假腔显示率100%,3例弓上血管受累,5例内脏血管受累。4例患者行覆膜支架破口封堵术,未见渗漏现象。结论:64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确诊、分型、治疗方案选择、术后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病例资料患者,男,51岁,发现右睾丸肿块一周。体检:触诊右睾丸肿痛,质硬。实验室检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4.42 mIU/ml,余性激素及肿瘤指标均正常。影像表现:阴囊CT平扫加增强扫描(图1)见右侧睾丸稍肿大,局部边界欠清,密度不均匀增高,平扫CT值24~50 HU,增强后轻度强化,CT值35~70 HU。阴囊MRI平扫加增强扫描(图2)见右侧睾丸较对侧增大,大小约55 mm×34 mm,形态不规则, 相似文献
8.
对24例临床怀疑小肠梗阻的患者行256-MDCTE平扫及增强扫描,通过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观察梗阻部位、形态及周围肠壁情况。结果 24例均诊断为小肠梗阻,其中腹内外疝9例,表现为肠腔通过腹股沟、闭孔、膈肌及结肠系膜疝出,近端小肠扩张;小肠扭转6例,小肠粘连性梗阻2例,幽门梗阻2例,胆石症2例,因肿瘤肠壁增厚致不全性梗阻2例,因克隆恩病肠壁增厚引起不全性小肠梗阻1例。根据梗阻部位不同,可发现"分界移行带"、"漩涡征"、"鸟嘴征"、"靶征"等特征性及原发疾病的表现。证明小肠梗阻在MDCTE上具有特征性的表现,MDCTE能全景式、多方位展示小肠肠道、肠系膜和系膜血管,对小肠梗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病例资料 患者,男,76 岁,1 周前无诱因下出现中下腹痛,呈持续性隐痛.既往有慢性阑尾炎病史.临床查体:T 36.7°,P 70 次/分,R 12 次/分,BP 120/79 mmHg.腹部平坦,腹式呼吸,无腹壁静脉曲张,无胃肠蠕动波,肠鸣音正常,无腹部血管杂音,右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麦氏点压痛可疑阳性,振水音阴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电图编辑技术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心律失常18例患者CT冠状动脉造影,采用心电图编辑功能,比较编辑前后的冠脉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18例患者中偶发房早6例,偶发室早8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缓慢型房颤1例,频发室早1例。冠状动脉图像质量采用4级评分法,其中1~3级血管可用于评估,心电图编辑前可评估冠脉为56.1%,编辑后可评估冠脉达到91.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心电图编辑技术可减轻或消除心律失常导致的CT冠状动脉造影中的伪影,提高影像的质量及检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