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药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雷正文  冯耀光  莫靓 《医学综述》2012,18(10):1472-1475
恶性肿瘤是导致人类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恶性肿瘤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是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证实其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s)家族有关,VEGFs是从牛垂体滤泡星形细胞体外培养液中纯化出来的。在受到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组织中,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可以检测到这些因子的表达,为恶性肿瘤的筛选、预测和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并胸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等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例重症肌无力并胸腺瘤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手术合并症及预后。结果术后患者治愈15例,占27.27%(15/55);术后好转30例,占54.54%(30/55);术后恶化6例,占10.90%(6/55);1例死亡,3例失访。本组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明显,有效率达81.81%。结论手术治疗重症肌无力并胸腺瘤疗效明显,是目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胸部手术后乳糜胸的治疗。方法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以静脉营养、通畅引流为主;手术治疗为再次开胸直接缝扎胸导管破口。结果5例患者乳糜胸全部得到纠治。结论胸部手术后乳糜胸的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背景:选择合适的吻合材料可提高气管、支气管重建的成功率,减少吻合口瘢痕狭窄。国内目前常用的缝合材料为丝线、涤纶线和人工合成吸收缝线,3种材料中哪种更加有助于预防和减轻术后瘢痕肉芽增生与管腔狭窄尚缺乏相关实验证据。 目的:以常用的丝线、涤纶线和人工合成吸收缝线作为缝合材料,创新性开展了3种材料对兔气管切开后吻合口组织病理变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影响的观察比较。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病理组织学观察,于2005-09/2006-10在南华大学动物实验部完成。 材料:人工合成可吸收缝线购自巴西强生专业产品有限公司。缝合丝线、涤纶线分别购自杭州富阳医用缝合针线厂及杭州华威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方法:体质量1.6~2.0 kg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6只,雌雄不限,随机抽签法分为丝线组、涤纶线组和人工合成吸收缝线组,每组12只,分别选用丝线、涤纶线、人工合成吸收缝线进行气管切开后端端吻合。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4周观察吻合口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 结果:36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术后1,2周3组吻合口愈合状态无明显差别,均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集中在缝线周围,并出现灶性出血,缝线形成异物肉芽肿。术后4周,丝线组、涤纶线组均有缝线残留形成异物肉芽肿形成,并有明显纤维组织增生,人工合成吸收缝线组缝合线已基本吸收。与术后1,2周比较,术后4周,丝线组、涤纶线组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人工合成吸收缝线组降低明显(P < 0.05)。 结论:3种缝合材料中人工合成吸收缝线组织相容性好,可有效减少手术刺激引起炎症反应的量和程度,更加有助于预防和减轻术后瘢痕肉芽增生和管腔狭窄。 关键词:气管切开;吻合口;转化生长因子β1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09.47.008  相似文献   
6.
161例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0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161例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以胸腺肿瘤(74例,46.0%)、神经源性肿瘤(35例,21.7%)、畸胎瘤(32例,19.9%)多见,其他肿瘤仅20例,占12.4%。肿瘤完整切除142例,姑息切除16例,探查3例,手术切除率98.1%(158/161)。术后随访3个月—8年,良性纵隔肿瘤未见复发。恶性胸腺瘤12例,1年生存率75.0%(9/12),3年生存率58、3%(7/12),5年生存率41.7%(5/12)。结论:本病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X线、CT检查;治疗上以手术为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通过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H19对香烟烟雾提取物(cigarette smoke extract,CSE)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活力、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方法制备CSE及CSE干预巨噬细胞模型,运用体外细胞培养,DEX以不同浓度(2、4和8μmol/L)作用于CSE诱导的巨噬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模型细胞的凋亡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及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ATG7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H19表达水平;为了进一步验证DEX对CSE诱导的巨噬细胞增殖、凋亡和自噬影响,运用双酶切法构建pcDNA3.1-H19表达载体。结果一定剂量的DEX可明显拮抗CSE诱导的巨噬细胞活力下降作用(P<0.05),具有浓度依赖性;DEX抑制CSE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且细胞中凋亡蛋白Bax明显下调(P<0.05),抗凋亡蛋白Bcl-2上调(P<0.05),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ATG7表达上调(P<0.05),H19表达下调(P<0.05);成功构建pcDNA3.1-H19表达载体,DEX作用于CSE诱导的巨噬细胞,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5),且细胞中凋亡蛋白Bax上调(P<0.05),抗凋亡蛋白Bcl-2下调(P<0.05),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ATG7表达下调(P<0.05)。结论DEX抑制H19表达,增强CSE诱导的巨噬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凋亡和自噬。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合并漏斗胸畸形的手术治疗和临床矫形策略。方法我科从2002年2月~2015年11月共收治特发性脊柱侧凸合并漏斗胸畸形的患者6例,采用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后路脊柱侧凸矫形+二期或三期前路漏斗胸畸形矫正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患者脊柱侧凸Cobb角、后凸角、双肩平衡、身高、漏斗胸畸形程度的改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5例分三期手术治疗,1例分二期手术治疗。患者年龄介于11~15岁之间,平均13.2岁;住院时间31~52天,平均40.4天;1例患者在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出现左下肢麻木、肌力减退,经保守治疗4周后缓解;1例患者在三期漏斗胸矫形术后出现胸部切口渗液并感染,经换药及抗生素治疗后痊愈。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30月,平均60.5月;术后末次随访时,脊柱侧凸矫平均正率78.1%,身高平均增高4.6cm,漏斗胸平均矫正率65.5%。结论对于特发性脊柱侧凸合并漏斗胸畸形的患者,针对性的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先行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再行漏斗胸畸形矫正,能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及胸廓容积,临床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对心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4~10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瓣膜病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19~66岁(46.25±11.59岁)。风湿性病变52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退行性病变5例。行二尖瓣置换术3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5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8例。根据术后给予的辅助药物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术后给予强心、利尿药治疗;B组:术后给予强心、利尿药和ACEI治疗;C组:术后给予强心、利尿药、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分别于心瓣膜手术术前、术后2周、8周和16周检测3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术后2周3组右心室舒张期末内径(RVEDD)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较术前有所下降(P〈0.05)。A组术后8周和16周左心房内径(LAD)和RVEDD与术后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VFS较术后2周有所提高(P〈0.05)。B组和C组术后8周和16周LAD和RVEDD呈进行性下降,而LVFS呈进行性升高(P〈0.05),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且C组LVFS改善程度优于B组(P〈0.05)。结论心瓣膜病患者行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给予常规强心、利尿治疗外,辅以ACEI和/或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能更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和结构。ACEI+β-受体阻滞剂联合使用较单独使用ACEI对心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功能的恢复更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心脏直视手术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术后持续心电监护,了解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及预后。结果31例患者心脏直视手术后发生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经相应积极治疗后29例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有效率93.55%)。结论对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重视术前改善患者基本状况,术中积极保护心肌组织以及术后有效的监护与治疗,能减少心脏手术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