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探究我国视力残疾人社会参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使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中31866例≥18岁的视力残疾人相关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视力残疾人社会参与状况的群体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视力残疾人社会参与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在31866例调查对象中,检出社会参与障碍29102人。视力残疾人社会参与障碍率为91.33%。回归结果显示,多重残疾、视力残疾时间增加、所在地区为中部或西部是我国视力残疾人社会参与出现障碍的危险因素;有配偶、少数民族、有职业、居住在城镇、户人均年收入提高、所在地区综合发展指数提高是其社会参与出现障碍的保护因素。结论:我国视力残疾人社会参与状况欠佳,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参与障碍。残疾程度、家庭及地区社会支持、职业及民族是其社会参与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应积极构筑多元协同的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完善残疾人去障碍行动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中国老年残疾人口康复服务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应用卡方检验分析老年群体间康复服务利用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残疾人口康复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老年残疾人口康复服务利用率(45.82%)远低于需求率(96.89%),各项康复服务均存在较大需求与利用缺口。罹患听力残疾、中轻度残疾(三、四级)、高龄(≥80)、离婚或丧偶对老年残疾人口利用康复服务有抑制作用;残疾类型为肢体残疾或精神残疾、男性、未婚、居住在城镇、有残疾人证、有社会保险、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和户人均年收入对其服务利用有促进作用。不同因素在城乡间作用方向一致,作用程度存在差异。结论:中国老年残疾人口康复服务需求尚未得到较好满足。基本人口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环境支持、残疾状态均影响其康复服务利用。应落实残疾报告制度;统筹康复服务资源配置;开展老年群体的健康评估与跟踪;加快完善康复服务项目的医疗保障范畴,建立以功能恢复为导向的支付原则。 相似文献
3.
庞大的康复服务供需缺口加剧了我国人口健康挑战,抑制了老龄化社会治理的效能.本文认为,除康复服务供给绝对总量不足的问题外,涵盖法律、保险、残疾报告、持续性健康管理等在内的保障机制建设不足是另一关键因素.本文围绕上述四个康复服务供需衔接保障机制开展现存问题与对策分析,以期为提高我国康复服务的供需衔接效率提供保障机制建设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我国老年单纯肢体残疾人康复服务利用情况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为我国残疾预防与康复服务研究和策略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数据来自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以60岁及以上老年单纯肢体残疾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元logit回归分析其社会经济地位与康复服务利用情况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我国老年单纯肢体残疾人医疗服务与救助、辅助器具、康复训练与服务三者利用与需求的缺口分别约达34%、68%、63%,受教育水平较高、户人均年收入不低于国家年人均收入水平[OR=1.280,95%CI为(1.175,1.395)]的老年单纯肢体残疾人使用康复服务的可能性较高。结论:我国老年单纯肢体残疾人康复服务利用与需求的缺口较大,经济困难或教育水平低下的老年人单纯肢体残疾患病率更高的同时康复服务利用的可能性更低。应重视低教育水平和经济困难老年群体的科普与救助,重视该类群体的康复服务衔接。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我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效果。方法 使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2017-202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数据及其他官方统计数据,从组织体系建设、康复管理系统建设、康复服务能力建设与康复服务利用4个方面对我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进行评估。结果 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以来,我国自上而下的精准康复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康复管理系统在全国覆盖使用,但操作规范和数据质量有待优化;康复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满足残疾人多样化康复需求;获得基本康复服务的残疾儿童及持证残疾人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康复服务精准性不断提升。结论 我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前期已取得较好成效,应当在此基础上扩大康复服务资源供给,提升康复服务能力;加大康复服务的经济保障力度;总结精准康复典型案例,着力提升公众的康复意识。应当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健全精准康复工作机制;促进康复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社区康复。 相似文献
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