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4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对特发性室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的治疗效果以及心电图对消融靶点的定位价值.方法 对126例特发性室速患者的电生理资料及RFCA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多数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射频能量采用温控法(60~65℃).结果 126例患者中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IVT 62例、左后间隔IVT 43例,其他部位IVT 21例.本组RFCA的总成功率为87.3%,RVOT-IVT和左后间隔IVT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IVT(96.8%和90.7% vs 52.4%,P<0.05).本组8例患者存在发作性晕厥(发作的R-R间期230~260 ms),其中4例合并房室结双径路、2例合并隐匿性房室旁道、2例合并多形性室速.随访6个月至10年,复发9例(复发率为8.2%),均再次RFCA成功.合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者6例,术后3个月心脏大小与心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 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RFCA治疗IVT成功率高;室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对绝大多数室速起源具有定位价值;部分室速可能合并房室旁道或房室结双径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V1导联起始r波振幅(R-V1)对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t-CLBBB)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反应性的影响.方法 从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CRT的108例患者中,遴选出术前心电图为t-CLBBB且资料完整的患者共55例,根据R-V1振幅分为研究组(R-V1≥0.1 mV,n=26)和对照组(R-V1<0.1 mV,n=29)进行回顾性分析.由专人随访并记录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评估CRT患者心功能应用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Association,NYHA)分级变化,测量QRS时限,检测各心腔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等,评估两组患者的CRT反应性及临床获益情况.患者均完成至少6个月随访.结果 CRT前两组间各项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T后两组患者QRS波时限、LVEF、FS、LVEDD等指标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T后对照组ΔLVEF和ΔFS较研究组增加更显著(P<0.01).结论 术前R-V1<0.1 mV的患者CRT反应性明显优于R-V1≥0.1 mV的患者.R-V1振幅可作为影响CRT反应性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with pacemaker function / defibrillation function,CRT-P /D) 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生超反应的预测因素及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9例因心力衰竭采用CRT-P /D治疗并随访12个月以上的患者,采集一般临床资料、心电图、心脏超声、不良事件发生等临床数据.以术后12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 升高幅度分3组: 超反应组(幅度≥ 15%,14例),中度反应组(5%≤幅度< 15%, 23例),轻度/无反应组(幅度< 5%, 22例) .采用方差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RT-P /D治疗发生超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预后分析,COX回归模型明确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超反应组术前心房颤动比例、右房内径(right atrial diameter,RA) 明显低于中度反应组及轻度/无反应组(P<0. 05),双心室起搏比例明显高于中度反应组及轻度/无反应组(P<0. 0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病程< 1. 5年(OR = 17. 54, 95%CI = 1. 41 ~ 216. 96,P = 0. 02) 、RA<35 mm(OR = 23. 70, 95%CI = 1. 60 ~ 349. 32,P = 0. 02) 、双心室起搏比例> 96%(OR = 36. 35, 95%CI = 12. 17 ~ 609. 03,P = 0. 01) 是术后发生超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无事件(心衰再住院、恶性心律失常、全因死亡) 生存率超反应组高于中度反应组及轻度/无反应组(Log Rank: P<0. 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对于复合不良事件的发生,心房颤动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 05,HR = 2. 35, 95%CI = 1. 067 ~ 5. 19) .结论 对于CRT-P /D治疗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病程< 1. 5年、RA<35 mm,双心室起搏比率> 96%是发生超反应的重要预测因素,心房颤动是影响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4.
老年冠心病患者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由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多见 ,且病变常有严重钙化 ,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高 ,本研究通过比较≥ 70岁老年患者与 5 0~ 6 0岁中年患者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的手术成功率及围手术并发症 ,旨在评估老年患者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的近期成功率与安全性。方法  1996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在本心脏介入中心植入冠脉内支架的患者 ,术前服用阿司匹林、抵克力得或氯吡格雷 ,术中及术后2 4h静脉用肝素 ,随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3d。手术成功指安全植入冠脉内支架 ,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穿刺局部血管的并发症 (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腹膜后出血、动脉夹层 )及因手术大量出血需输血。结果 ≥ 70岁患者 2 6例 ,平均年龄 (74± 5 )岁 (70~ 84岁 ) ,女性患者 4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16例 (6 2 % ) ,陈旧性心肌梗死 5例 (19% ) ;5 0~ 6 0岁患者 14 2例 ,平均年龄 (5 5± 4 )岁 ,女性患者 2 8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5 8例 (4 1% ) ,陈旧性心肌梗死 2 1例。≥ 70岁组多支病变 2 0例 ,显著高于 5 0~ 6 0岁组(77%和 32 % ,P <0 .0 1)。≥ 70岁组靶病变中重度钙化显著高于 5 0~ 6 0岁组 (4 2 %和 2 0 % ,P <0 .0 1) ,手术成功率两组相似 (96 .1%和 98.6 % ,P >0 .0 5 )。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术 (RFCA)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适应证、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 0 0 0年10月~ 2 0 0 2年 12月共对 18例 (男 10例、女 8例 ,年龄 2 9± 12岁 )频发室性早搏患者接受RFCA治疗 ,其中13例为频发单型性室性早搏、5例为频发室性早搏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经常规化验、X线胸片及心脏超声等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常规放置心脏标测导管进行室早初步定位 ,然后用“大头”消融导管标测室早最早激动点作为靶点消融。并于术前及术后复查 2 4h动态心电图观察RFCA疗效。结果  18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中 15例成功 ,占 83.3% ,成功患者中 2 4h室性早搏明显减少 ,由术前 2 4h的 (2 2 5 2 0± 9937)次减少为 (5 97± 12 0 )次。另 3例无效。成功患者中 1例为频发室性早搏伴短阵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术后室性早搏消失 ,随访 1年未见室速发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RFCA治疗频发单形性室速安全有效 ,故对自觉症状较重、药物疗效不佳的患者可用RFCA进行治疗 ;对室性早搏伴短阵多形性室速患者 ,用RFCA治疗室性早搏后可防止室速再发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人心绞痛状态和冠脉病变程度对血浆内皮素的影响Efectsofstateofanginapectorisanddegreeofcoronarystenosisonplasmaendothelin舒茂琴王敏中何国祥司良毅宋治远(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头胸导联和常规导联异常Q波出现的规律与内在联系。临床资料:常规心电图存在异常Q波患者124例,其中心肌梗塞40例,合并心室肥大42例以及A型预激综合征42例。方法 比较以上患者Wilsn导联和头胸导联异常Q波的分布情况。结果 头胸导联和Wilson导联的异常Q波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头胸导联对右室梗死、后壁梗塞的诊断优于常规导联;左心室肥大和前壁心肌梗塞均可在V1-V3导联出现异常Q波,当头胸导联HV3R-HV88R同时存在异常Q波时为前壁心肌梗死,无异常Q波则为左心室肥大所致;头胸导联对A型预激综合征的旁道定位诊断,要结合常规导联才能准确地判断是左前游离壁、左前侧壁房室旁道。而在左后间隔房室旁道的定位上不及常规导联有意义。结论 头胸导联对右室和后壁梗死的诊断以及鉴别异常Q波的来源具有重要价值,对A型预激综合征的定位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PVB/IVT)导管消融临床疗效及电生理特征。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行CARTO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的164例PVB/IVT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1例,女73例,年龄8~66岁,平均(38.6±11.2)岁。结果 (1)PVB/IVT的起源部位:100例为流出道PVB/IVT,其中右心室流出道74例,左心室流出道10例,主动脉窦内14例,肺动脉瓣上(主干)2例;43例为左心室分支性PVB/IVT,其中左后分支41例,左前分支2例;20例为房室瓣周PVB/IVT,其中3例起源于二尖瓣环下,15例起源于三尖瓣环上,2例位于His束附近;1例为心外膜PVB/IVT。(2)消融及随访结果:共计160例消融成功(成功率为97.5%),4例失败。随访1~23个月,复发6例(复发率为3.8%),均再次消融成功。合并心律失常性心肌病16例,多数在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结论流出道和左后间隔是PVB/IVT最常见的起源部位,CARTO三维标测下射频消融治疗PVB/IVT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应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2×2因子、定量冠状动脉造影评价降胆固醇疗法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对血胆固醇正常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的长期作用。 方法 病例人选标准:年龄≥21岁;血清总胆固醇介于4.1~6.2mmol/L之间,HDL-C<2.2mmol/L,甘油三酯<4m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