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国恶性疟原虫分离株Pfcrt基因K76T及Pf mdr1基因N86Y和D1246Y的点突变特征及发生率,并分析上述分子标志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的关系。方法从我国恶性疟流行区云南和海南省采集恶性疟现症患者血样,根据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和Pf mdr1基因序列设计巢式PCR引物,以血样中的恶性疟原虫DNA为模板,进行巢式PCR-RFLP分析,并对部分PCR产物进行测序验证。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体外微量法测定同一批血样中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结果云南、海南省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K76T的突变发生率分别为86.7%和64.3%;云南、海南省恶性疟原虫Pf mdr1 N86Y突变发生率分别为46.5%和3.4%。未发现云南、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存在Pf mdr1 D1246Y突变。体外微量测定法显示Pfcrt 76T突变发生率氯喹抗性株与敏感株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0,P〈0.01)。Pf mdr1 86Y突变发生率氯喹抗性株与敏感株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P=0.65)。结论在云南省和海南省现场未发现恶性疟原虫Pf mdr1 D1246Y点突变,抗氯喹恶性疟原虫的Pf mdr1 N86Y突变发生率与敏感株间无显著差异。Pfcrt K76T作为分子标志在我国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监测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五省美洲钩虫COI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测定和比较四川、海南、云南、湖北、江苏五省美洲钩虫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I)基因序列,分析基因序列的多态性。方法应用PCR技术扩增美洲钩虫COI基因,并进行DNA测序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五省的美洲钩虫COI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7%~99%,但在其PCR扩增获得的595bP的COI基因片段上,共检出19个核苷酸位点上的变异,变异位点上转换明显多于颠换,基因序列差异值为1.34%~2.18%。结论五省的美洲钩虫COI基因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但特定碱基位点仍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益协调软系统方法论(interests-coordination soft systems methodology,ISSM)对构建临床护理人员安全用药体系的指导作用。方法通过深入分析临床用药环境中的不良结构系统特性,提出了采用ISSM构建护理人员安全用药体系的思路,并运用ISSM的逻辑步骤分析该体系的基本构成。结果 ISSM的应用弥补了硬系统方法论(HardSystemMethodology,HSM)的不足,使临床用药环境中出现的"软问题"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弥补了传统安全管理设计中的不足,从而有效提高用药质量和效率,确保临床用药安全。结论 ISSM用药体系模式的设计,是提高临床用药安全的有效手段,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对护理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5.
目的了解广东、广西、福建、上海和浙江5省(市、自治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以下简称"达标")地区的钉螺复现状况,以掌握最新螺情动态变化,为针对性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2007年对5省市近3年内钉螺复现地区开展调查并汇集历史螺情相关资料。采用系统抽样法结合环境抽样法查螺并对钉螺复现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近3年内,广东无复现螺点。调查广西、福建、上海和浙江18个复现螺点及浙江1个新发现螺点。螺点主要分布于山丘地带的复杂孳生环境,复现时间为3~35年,有螺面积均小于原历史钉螺分布面积,无感染性钉螺和当地感染的病人及病牛。各螺点复现前大多选用五氯酚钠喷洒灭螺。结论山丘地带复杂环境和单纯性灭螺方法、查螺质量问题以及"达标"后预防性灭螺措施实施欠佳是复现螺情逐年回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实验室构建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进一步了解其生长变化及其致病性,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方法福建省采集的广州管圆线虫L3经口、腹腔注射、皮下注射和皮肤接触等途径感染SD大白鼠,观察感染效果。从SD大白鼠粪便中获得广州管圆线虫L1,感染人工繁殖的福建子代福寿螺,25.5~26.5℃条件下,分别置于无水环境和水族环境饲养,观察广州管圆线虫在宿主体内的生长规律、发育进程、分布状况、不同发育期幼虫形态特征及诱导的病理变化等。结果L3经口感染的感染率较其他感染途径为好;无水环境中的福寿螺在休眠状态不影响广州管圆线虫发育;实验室完成一个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最短为50d;休眠状态螺体L3出现前期为16.5d,水族环境螺L3出现前期为18.5d,鼠粪L1开放前期为33.5d。L3主要分布于感染螺的肺、肌肉及肝脏等处,螺肺囊可出现明显的L2、L3结节病理表现。折光颗粒、头部特征、鞘膜变化是各期幼虫形态特征的主要鉴别指标。观察期感染鼠多数死亡,虫卵诱导的肺纤维化和肺动脉虫栓是主要死因。结论经口感染大白鼠及感染性螺置休眠状态是维持实验室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较好的方式。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长短取决于中间宿主及环境温度。螺肺的特殊结构和幼虫结节病理表现为创立新的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三种方法检测福寿螺肺囊内广州管圆线虫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肺检法、匀浆法和酶消化法检测福寿螺肺囊内广州管圆线虫的效果,以寻找快捷检测方法。 方法 将60只实验室人工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福寿螺均分2组,分别解剖成螺肺囊与肌肉两部分。镜检两组螺肺囊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结节数,用匀浆法和酶消化法分别检测螺肺囊中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效果。酶消化法同时检测福寿螺肌肉内幼虫数,分析螺肺囊与肌肉内幼虫数的相关关系。 结果 肺检法、匀浆法和酶消化法等3种方法检测螺肺囊内幼虫的灵敏度依次为96.7%、93.4%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9,P>0.05)。肺检法的检测速度明显快于匀浆法与酶消化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782,P<0.01);螺肺囊与肌肉组织内的幼虫数呈正相关(r=0.847, P<0.01)。 结论 肺检法的检测效果与匀浆法和酶消化法相似,但其检测速度更快,适合现场大规模螺体广州管圆线虫的定性筛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学习型组织文化进行护理管理,提高医院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从更新观念、层级管理、调研基层、加强培训、激励机制等5个方面构建学习型组织文化,并应用于本院护理管理中。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300名护士,应用自行设计的护士满意度问卷进行实施前后调查;实施前后抽取每名护士所负责患者3例,共1 800例患者,应用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干预前后护士满意度总分及其在管理、工作负荷、与同事关系、个人成长与发展、工作被认可5个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干预前后患者满意度在创优知晓、主动服务、基础护理、出院体验、护理管理、红灯呼叫、陪护等方面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构建学习型组织文化能提高医院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护理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缺少脑卒中患者在康复病房、社区以及家庭康复管理的相关证据总结。本研究旨在汇总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管理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和社区医护人员开展康复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系统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美国国立指南库、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加拿大医学会、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国防部、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系统中关于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管理的所有文献,包括临床决策、指南、专家共识、推荐实践、系统评价、证据总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0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包括11篇指南、2篇专家共识和8篇系统评价。通过对纳入文献的证据进行提取与整合,从康复管理模式、康复机构、康复团队、康复介入时机、康复评估、康复项目、康复时间和频率、康复强度和康复支持9个领域中汇总45条证据,涵盖了脑卒中患者早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全病程的三级康复管理的相关内容。结论:本研究汇总的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管理的最佳证据较为全面,证据质量较高,对临床和社区医护人员开展康复干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建议应用证据时,综合考虑脑卒中患者当前病情、运动功能受损情况、环境因素和患者的意愿,然后选择最适合的康复方案,并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需求和喜好调整训练的种类和强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利多卡因在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中的疗效。方法:本文将我院呼吸科2004年8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58例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为利多卡因雾化组,B组为对照组;两组的其它治疗措施均相同。应用氧气作动力的喷射或雾化器,氧流速为8~10L/min,A组雾化吸入2%利多卡因5m(l100mg)/次治疗,每日3次;B组雾化吸入生理盐水5ml/次,每日3次;连续3d。观察雾化前后心率、呼吸频率和FEV1、PEF以及PaO2及PaCO2变化情况。结果:雾化前后心率、呼吸频率和FEV1、PEF以及PaO2及PaCO2结果显示:利多卡因治疗组患者在雾化吸入30min,1d,3d结束时其心率、呼吸频率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好转(P<0.05);利多卡因治疗组在雾化吸入30min,1d,3d结束时其FEV1、PEF占预计值百分比较对照组增高明显;PaO2升高、PaCO2降低亦较对照组显著(P<0.05)。两组雾化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利多卡因治疗组较对照组高(16.7%与3.6%,P<0.05),主要为咽部不适、恶心等,均为一过性,且轻微,无1例因副反应而终止治疗。结论:雾化吸入利多卡因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对缓解喘息症状方面疗效明确,尤其是对β2受体不能耐受的患者是一种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