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胺碘呋酮致角膜穿孔的因素。方法 32例48眼随访10年,观察用药剂量及疗程对角膜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应用乙胺碘呋酮后角膜出现色素沉着,角膜个别细胞凋亡、脱落,形成溃疡,甚至穿孔。上述改变随每日药量和疗程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若每日用药在100mg以内,不出现色素沉着;若每日用药在100—200mg,极少出现色素沉着;若每日用药在400mg以上,6周以内均可出现角膜溃疡、穿孔。如果用药1—2个月停药1周,则可避免角膜并发症的发生,损伤的程度随每日用药量和疗程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了解四川省基础教育一线教师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对学校开展性教育的态度及性教育开展现状等,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性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四川省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包括中小学教师、中职德育课教师等608人作为调查对象。使用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问卷以及自编性教育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对调查对象分批施测,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9.9%的调查对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性教育。调查对象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2.2%(500/608),不同教学学段调查对象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学校所在地及接受系统的性教育情况不同的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日常的教学中,24.3%的调查对象经常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性教育,60.5%的调查对象很少在教学中渗透性教育,15.2%的调查对象从未在教学中渗透性教育。针对“当前性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这一问题,50.7%的调查对象认为是教师、父母本身缺乏性知识。同时,80.3%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的性教育太保守;51.3%的调查对象认为性教育很重要;53.3%的调查对象认为非常有必要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开展性教育课程;57.2%的调查对象对性教育的工作态度为积极主动;59.2%的调查对象认为家长应该承担学生性教育的主要责任,21.1%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该承担学生性教育的主要责任。此外,针对学校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的内容,23.0%的调查对象最希望包括性心理知识,20.4%的调查对象最希望包括性生理知识。结论 四川省基础教育一线教师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仍待提高,需系统地对其开展专题性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列线图来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骨转移的发生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医院确诊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是否发生骨转移、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吸烟状况、PS评分、TN分期、骨转移前是否有其他部位的转移、癌胚抗原(CEA)水平、甲胎蛋白(AFP)水平、血清钙浓度(Ca2+)、血清磷浓度(P)、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决策曲线分析法(DCA)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及临床获益度,使用列线图进行模型可视化。结果 ROC曲线下面积(AUC)显示,在建模组(n=138)及验证组(n=92)中,联合指标(年龄、性别、病理类型、CEA、ALP)预测的AUC值(建模组=0.792,验证组=0.629)均高于单一指标预测值。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效果良好,可为临床筛选NSCLC骨转移的高危患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1963年,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和生物化学家Christian De Duve提出了自噬( autophagy )这一概念,用来描述细胞内容物由囊泡包裹被送入溶酶体的过程。挪威生物化学家Per Ottar Seglen在20世纪80年代时发现氨基酸及很多激酶抑制剂能够抑制自噬发生并且细胞营养状态可以影响自噬。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遗传学家Yoshinori Ohsumi 对酵母进行饥饿处理,发现酵母的存活依赖于自噬。经遗传学手段发现了自噬的各个相关基因ATG,使细胞自噬进入了分子时代的进程。最近,各种疾病与自噬之间的关系被相继报道出来,自噬已然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菌素A(TSA)诱导淋巴瘤细胞Raji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及其与免疫应答的关系。方法采用MTT法和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TSA对Raji细胞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50 nmol/L TSA作用Raji细胞后的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及细胞活力,RT-PCR分析CD80 mRNA和CD86 mRNA表达情况。结果 TSA对Raji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150 nmol/L TSA作用后可上调Raji细胞表达CD80,并对Raji细胞有直接杀灭作用。结论 TSA可以诱导Raji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不表达CD86,促进细胞的免疫应答,为抗恶性血液病提供了一个新的免疫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日间连续性肾替代疗法(DCRRT)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急性肺损伤(AL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SAP并ALI患者随机分为DCRRT组、对照组各20例,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浆TNF-α、IL-6、IL-8,比较其生命体征、氧合指数、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评分(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CRRT组TNF-α、IL-6、IL-8下降,生命体征好转,氧合指数提高,APACHEⅡ评分下降,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缩短,病死率降低(P〈0.01或〈0.05)。结论 DCRRT能促进SAP并ALI患者的肺功能恢复,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数字化X线钼靶与三算子乳腺血氧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8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的数字化X线钼靶征象与三算子乳腺血氧检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78例乳腺导管内癌的主要X线征象:肿块32例(42.1%),钙化21例(27.6%),肿块伴钙化17例(22.4%),结构扭曲及非对称致密6例(7.9%),因X线钼靶表现为阴性者而漏诊2例;三算子乳腺血氧征象:病变血氧分析表现为高血高氧15例(19.7%),高血低氧58例(76.3%),平血低氧3例(3.9%);三算子均表现为等灰度线局灶性异常,其中边缘欠光整41例(53.9%),边缘毛刺35例(46.1%),其中可见异常血管61例(78.2%),未见异常血管17例(21.8%)。结论对于典型的乳腺导管内癌无论是X线钼靶检查或是三算子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检查的诊断符合率都很高,对于不典型的乳腺导管内癌应用数字化X线钼靶检查结合三算子乳腺血氧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8.
"十五"以来,我院坚持以"科技兴院"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医院竞争力为目的,以实现保障有力为核心,不断加强业务训练环节管理,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促进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左房内径(LAD)、血栓形成前状态的影响。方法 62例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应用降压药物基础上,随机加用阿司匹林或阿托伐他汀,分为阿司匹林组、阿托伐他汀组和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组,随访观察6个月,记录患者治疗前后LAD、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红细胞沉降率(ESR)及血细胞比容(Hct)的变化,观察阿托伐他汀对LAD及血栓形成前状态的影响。结果阿司匹林组治疗后FIB、ESR及Hct较治疗前下降(P0.05)。阿托伐他汀组及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LAD、CRP、LDL-C、DD、FIB、ESR及Hct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组在降低DD、FIB、ESR及Hct方面作用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阿托伐他汀在降低LAD、CRP及LDL-C方面作用优于阿司匹林,在降低DD、FIB、ESR及Hct方面作用与阿司匹林相当。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LAD、CRP水平,改善血栓形成前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纳米级Ag85B蛋白并对其进行鉴定和免疫学特性检测.方法 利用S-layer/Streptag I这一具有自我组装能力的纳米模式嵌合结核杆菌分泌的Ag85B蛋白基因,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Ag85B蛋白,表达后的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 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28a-Streptag I-SbpA-Ag85B成功构建,并可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得到的Streptag I-Sbpa-Ag85B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正确,重组蛋白能被结核患者血清识别.结论 重组后的Ag85B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反应性.所建立的原核表达体系为新型结核疫苗研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