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
目的:研究糖尿病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关系。方法:参与本实验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120例为本实验样本(2016年12月~2017年9月),以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为分组原则,将其分成研究组(糖尿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参照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两组患者均接受ELISA方法进行临床指标检测,将两组患者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各指标检测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与参照组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中的HBcAb、HBsAb及HBsAg各指标阳性率比较,研究组均更高(P0.05);另外乙型肝炎病毒HBeAg和HBeAb的阳性率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均明显高于参照组,并且随着HBV-DNA载量的增多患者血糖水平指标和糖化血红指标均明显升高,两者呈正向关系(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随着患病病程的延长,其肝脏损伤会不断加重,患者机体葡萄糖代谢受影响明显,容易出现血糖升高、诱发糖尿病,两者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不寐(肝郁痰凝证)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6月在揭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诊断为不寐(肝郁痰凝证)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50.40±16.30)岁。对照组男8例,女22例,年龄(50.17±14.80)岁。观察组采用中药汤剂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催眠药酒石酸唑吡坦片治疗,疗程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阿森斯失眠量表(AIS)、中医证候评分和疗效及安全性。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AIS评分(11.77±1.83)分,治疗后(6.63±1.30)分;观察组治疗前AIS评分(10.90±1.88)分,治疗后(4.80±1.50)分;两组治疗后AIS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AI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为(9.50±1.61)分,治疗后(9.27±2.32)分;观察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9.60±1.81)分,治疗后(4.17±1.86)分;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对比,分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3.33%(22/30),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3.33%(28/30),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10/30),观察组为10.00%(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不寐(肝郁痰凝证)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减轻患者伴随的不适症状,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治疗对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揭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治疗的82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使用P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变化、血常规及凝血指标变化、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谷ALT、AST、总胆红素(TBIL)、胆碱酯酶(CHE)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而白蛋白(ALB)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WBC、凝血酶原时间(P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PE治疗后重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肝功能,抑制炎性反应,提高凝血功能,提升病情预后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对心肌缺血大鼠模型缺血区心肌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祛瘀生新(生新络)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用血府逐瘀汤进行干预,分别于第7天、第14天处死动物取血,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大鼠血清NO的含量,HE染色观察缺血区心肌形态学的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区心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Delta样配体4(Delta-like ligand 4,DLL4)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NO含量明显降低(P〈0.01),缺血区心肌VEGF、DLL4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血府逐瘀汤组、麝香保心丸组血清NO含量均升高(P〈0.05),缺血区心肌VEGF、DLL4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血府逐瘀汤可促进心肌缺血大鼠模型缺血区心肌血管新生,对实验性心肌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其祛瘀生新(生新络)作用与提高血清NO含量及缺血区VEGF、DLL4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乌鸡白凤丸对肾虚血亏大鼠子宫内膜血管生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放血、饥饿加灌服羟基脲制备肾虚血亏大鼠模型,用乌鸡白凤丸进行干预,采用HE染色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及腺体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子宫内膜ER、PR、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乌鸡白凤丸能有效增加肾虚血亏大鼠子宫内膜的厚度,提高ER、VEGF蛋白表达(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乌鸡白凤丸具有促肾虚血亏大鼠子宫内膜血管生成及内膜修复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ER、VEGF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活血药(川芎、当归)、破血药(三棱、莪术)对载脂蛋白E (ApoE)基因缺陷小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64只8周龄ApoE基因缺陷小鼠复制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6组:模型对照组(简称A组)、阿托伐他汀钙组(简称B组)、低剂量活血药组(简称C组)、高剂量活血药组(简称D组)、低剂量破血药组(简称E组)、高剂量破血药组(简称F组).灌胃给药,连续4周,处理动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VEGF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主动脉组织VEGF及VEGFR-2蛋白表达.结果 在ELISA法检测VEGF含量方面,与A组比较,D、E、F组血清中VEGF含量均降低(P<0.05或P<0.01);与C组比较,D、F组血清中VEGF含量均降低(P<0.05);D组与F组组间无差异(P>0.05).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及VEGFR-2蛋白表达方面,与A组比较,C、D、F组主动脉均减少(P<0.05或P<0.01);与C组比较,D、F组主动脉均减少(P<0.01);D组与F组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 活血药(当归、川芎)、破血药(三棱、莪术)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主动脉VEGF及VEGFR-2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效果及安全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揭阳市人民医院于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60例重型肝炎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增加人工血浆置换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白蛋白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的前三项指标显著低于治疗前,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重型肝炎的临床治疗上,采用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血浆置换治疗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40例,其中22例确诊后立即接受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者为初始组,18例病毒变异出现耐药后应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者为抗药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 ①治疗48周后,初始组转阴率和发生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抗药组(82%vs 56%,64%vs 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初始组(45.6±10.5)U/L vs(117.8±18.7)U/L,抗药组(98.7±25.7)U/L vs(267.5±38.6)U/L]、HBV-DNA水平[初始组(6.22±0.89)log拷贝/mL vs(3.08±1.01)log拷贝/mL,抗药组(6.38±0.89)log拷贝/mL vs(3.75±1.03)log拷贝/mL]、Child-Pugh评分[初始组(11.0±1.1)分vs(7.1±1.2)分,抗药组(10.8±1.2)分vs(8.2±1.2)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组肝功能指标ALT治疗前[(117.8±18.7)U/L vs(267.5±38.6)U/L]及治疗后[(45.6±10.5)U/L vs(98.7±25.7)U/L]均明显优于抗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组肾功能指标BUN[(5.84±1.23)mmol/L vs(5.06±1.24)mmol/L vs(4.94±1.21)mmol/L]和Cr[(99.5±18.5)μmol/L vs(84.6±14.6)μmol/L vs(79.8±11.5)μmol/L]在治疗24、48周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药组治疗后肾功能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8.2%vs 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拉米夫定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病毒出现变异后再进行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