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目的:观察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皮损内注射联合5%咪喹莫特外涂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名瘢痕疙瘩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皮损内注射,每2周1次,同时外涂5%咪喹莫特隔日1次,总疗程为8周;对照组单纯给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皮损内注射。结果:1个月随访时,治疗组及对照组改善率分别为67.57%及60.47%,无显著差异;3个月随访时,治疗组改善率为80.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85%。治疗期间无失访患者,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轻中度疼痛感、不适感,偶见轻度萎缩、轻度毛细血管扩张及多毛。结论: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皮损内注射联合5%咪喹莫特外涂治疗瘢痕疙瘩安全有效、复发率低,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2.
4.
5.
对某公立医院实施以资源消耗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比率(RBRVS)和诊断相关分组(DRG)为基础的绩效薪酬制度改革路径进行解析,从改革实施的背景、评价工具选择、实施过程的难点和关键节点、实施后的成果和成效等方面进行详细和深度阐述,指出广泛的基层调研、有力的组织体系、细致的数据治理、自动化的软件建设、合适的方案设计、渐进的改革过程、充分的绩效沟通是案例医院顺利实施改革的路径,改革调动激发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了医院运营和学科结构的优化,推动了医院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药物给药途径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9月6日。纳入采用口服用药(试验组)和静脉用药(对照组)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330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口服用药组动脉导管闭合率与静脉用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4,95%CI 0.96~1.12,P=0.39),两组患儿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病死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前证据表明,口服用药与静脉用药治疗PD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无明显差异。受研究数量和质量的影响,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探讨不同给药途径对不同特征、用药时机的早产儿PDA闭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6 月至 2019年 11 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 711 例 RA 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分为观察组(n=125)和对照组(n=586),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疾病相关指标及药物使用情况差异。利用趋势 χ2检验比较不同年龄、病程和身体质量指数(BMI)的 RA 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并采用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 RA 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在年龄、BMI、病程、合并 2 型糖尿病(T2DM)和使用糖皮质激素(GC)、羟氯喹(HCQ)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而在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使用甲氨蝶呤(MTX)、来氟米特(LEF)以及常规抗风湿药(cDMARDs)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logistic 回归显示,年龄大(OR=1.056,95%CI:1.034~1.077,P<0.001)、BMI 高(OR=1.120,95%CI:1.060~1.184,P<0.001)、合并T2DM(OR=3.012,95%CI:1.664~5.435,P<0.001)以及使用 GC(OR=1.996,95%CI:1.238~3.215,P=0.005)是 RA 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而使用 HCQ(OR=0.604,95%CI:0.389~0.937,P=0.024)为其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BMI 增长以及 GC 使用可致 RA 患者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升高,而使用 HCQ 可降低此类患者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