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停跳或不停跳心脏手术对血清 S-100B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心脏手术围术期血清S-100B蛋白表达及其与停跳或不停跳心肺转流方式和时间的关系。【方法】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23例,测转流前、转流10min、转流末、转流后24h的血清S-100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血清S-100B蛋白质量浓度在体外循环前后动态变化:转流前(M)为0.27μg/L,转流10min后升至0.57μg/L(P<0.01),转流末达峰值1.80μg/L(P<0.01),转流后24h降为0.22μg/L(P>0.05)。转流末的血清S-100B蛋白质量浓度与转流时间呈正相关(r=0.488,P<0.05)。②停跳组(n=6)转流前、转流10min、转流末、转流后24h平均血清S-100B蛋白质量浓度分别为(0.17±0.09)μg/L、(0.48±0.13)μg/L、(1.65±0.52)μg/L和(0.19±0.04)μg/L,不停跳组(n=6)分别为(0.26±0.14)μg/L、(0.71±0.41)μg/L、(1.59±0.84)μg/L和(0.23±0.11)μg/L,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可导致血清S-100B蛋白表达增高,其表达水平与心肺转流时间呈正相关,但与停跳或不停跳转流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53的表达在不同类型胸腺瘤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科2000年5月至2005年12月29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腺瘤手术切除标本,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53蛋白在胸腺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良性胸腺瘤7.70%,恶性胸腺瘤I型50.00%,胸腺癌100%。P53的表达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加(P<0.05)。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与胸腺组织学类型及是否伴有重症肌无力(MG)无关(P>0.05)。结论P53的表达在不同类型胸腺瘤中差异显著,对于判断胸腺瘤良恶性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对猪慢性缺血心肌心功能的改善和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小型猪左侧开胸在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起始部放置Ameroid环,4周后进行心脏超声波检测、冠状动脉造影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移植后4周进行心脏超声波检测,免疫组化计数血管密度。【结果】17只猪中有16只猪术后存活8周以上,活体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均闭塞。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组比对照组心功能有显著改善(P〈0.05),移植组的血管数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可改善慢性缺血心肌的心功能,其机理之一是通过改善缺血心肌的血供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每周奥沙利铂同期化放疗与单纯放疗治疗Ⅱ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60例Ⅱ期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同期放化疗组(试验组,n=30)和单纯放疗组(对照组,n=30)。2组均采用根治性常规分割放疗。试验组放疗期间给予奥沙利铂70 mg/m 2(Ⅳ srip),每周1次,连续6周。结果采用意向性分析,分析2组疗效、治疗毒性及顺应性。结果2组病例的主要预后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活动状态、分期方法及临床分期等,均具有可比性。试验组和对照组鼻咽部肿物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0.6%及8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部淋巴结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8.9%及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同期每周奥沙利铂化疗,并未明显增加放疗的急性局部毒性反应。所有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患者均能良好耐受。结论每周奥沙利铂单药同期放化疗的方式治疗I期鼻咽癌,可进一步提高患者局部控制,改善生存,患者耐受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增液解毒颗粒联合TP方案化疗治疗转移性鼻咽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6例转移性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3例,2组患者均予TP(紫杉醇+顺铂)方案化疗,治疗组在化疗基础上,给予增液解毒颗粒口服。治疗3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近期有效率:治疗组84.8%,对照组69.7%;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治疗组为87.3±8.1,对照组为76.3±6.5;治疗后2组免疫功能比较:NK、CD3+、CD4+及CD4+/CD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反应在消化道反应、白细胞下降、疲倦乏力、外周神经毒性方面,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P方案化疗联合增液解毒颗粒治疗转移性鼻咽癌疗效优于单纯化疗,且能改善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免疫功能,减轻化疗毒性反应,起到增效减毒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包载含人类抗凋亡基因bcl-xL的纳米微粒,评价其转染大鼠心肌细胞的能力. 方法:用超声双乳化蒸发法制备包载bcl-xL的纳米微粒,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的形态和大小,DNase I消化酶试验检测其抗核酸酶能力;转染体外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后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基因表达. 结果:制备的纳米微粒直径约200~260 nm,包封完好,性能稳定并对基因有缓释作用;转染1 wk后bcl-xL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成功制备包载真核表达质粒的纳米微粒,并能够高效转染大鼠心肌细胞. 纳米微粒是心肌细胞转染较理想的基因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多点监测腹腔镜与开腹式结直肠癌术前术后血清CRP、IL-6、ET、NO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以腹腔镜手术治疗的36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腹腔镜组,以同期本院以传统开腹式手术治疗36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开腹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2 h、24 h、48 h及72 h多点监测2组患者血清CRP、IL-6、ET、NO 4项表达水平,并分析2组各项检测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2组ET均于术后12 h显著下降后开始上升,至术后24 h时达峰值,然后再次逐渐下降。2组NO水平均于术后逐渐升高且呈持续上升趋势;2组IL-6均于术后12 h内出现升高,至术后24 h时达峰值后逐渐下降;2组CRP均于术后12 h内出现升高,至术后24 h时达峰值后逐渐下降。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术后应激反应较小,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术后恢复期短,适应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年龄6个月以上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室间隔缺损、大动脉转位和Taussig-Bing畸形患者的中期疗效。方法对86例年龄6个月以上的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室间隔缺损、大动脉转位和Taussig-Bing畸形患者行大动脉调转手术,观察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肺动脉压力等,分析手术死亡、术后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住院死亡6例(6.98%),72例完成随访,死亡2例;存活者心功能NYHAⅡ级2例(2.86%),心功能NYHAⅠ级68例(97.14%);术后肺动脉压(30.5±13.0)mm Hg明显低于术前(64.9±13.0)mm Hg,经皮血氧饱和度(99.7±0.7)%明显高于术前(72.0±15.0)%(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肺动脉高压、一氧化氮吸入、血浆胶体渗透压监测是手术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OR=1.236,95%CI:1.080-1.415,P=0.002;OR=0.016,95%CI:0.001-0.345,P=0.008;OR=0.070,95%CI:0.006-0.829,P=0.035),手术年龄与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独立相关(OR=1.283,95%CI:1.073~1.536,P=0.006)。结论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大龄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室间隔缺损、大动脉转位和Taussig-Bing畸形患者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率与良好的血液供应关系密切,在移植早期其自身所分泌产生的促血管生长因子不足以刺激血管新生而容易导致移植的细胞死亡。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对大鼠梗死心肌组织修复重建、血管再生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的细胞基因工程实验,于2006-01/2007-12在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完成。材料:选取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雄性SD大鼠40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6~8周龄.体质量250~300g。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BrdU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造模后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梗死心肌内注射体外转染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梗死心肌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转染组,注射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照组,注射无血清IMDN培养液。主要观察指标:移植4周后观察移植细胞分化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并通过超声多普勒检测心功能变化。结果:细胞移植4周后,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区移植细胞表现为心肌肌钙蛋白T染色阳性,细胞呈肌样细胞形态,并且两组心功能都较移植前有明显改善,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改善程度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部分BrdU染色阳性的细胞可以分化成为内皮细胞,参与构成了梗死区域新生毛细血管,相对于单纯细胞移植与细胞因子移植,细胞移植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促进毛细血管新生更明显。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可以通过促进心肌再生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来重建缺血心肌,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