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3篇 |
内科学 | 40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综合类 | 70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19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篇 |
2010年 | 2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缺血性心肌病(ICM)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确诊为ICM心力衰竭患者44例,按 有无行介入冠脉再通治疗(PTCA)分为内科药物治疗组(简称常规组)和PTCA、支架治疗组(简称介入组)。常规组20例 行内科综合治疗,介入组 24例均行 PTCA,必要时放置支架。结果经 28.l±20.9(1~102)月随访,两组病人症状均有不 同程度的改善,介入组心功能改善和左室、左房缩小程度明显大于常规组(P<0.05);介入组射血分数明显提高(P< 0.05),常规组则无明显变化。随访期内常规组再住院次数明显高于介入组,分别为4.8±l.2次和2.l±0.8次,且常规组总 住院费用高于介入治疗组,并有6例死亡(33.3%),死因多为顽固性心力衰竭;而介入组仅有2例死亡(14.3%),且均非 心力衰竭所致。结论ICM心力衰竭为一进展性疾病,预后差,常规治疗效果一般,病死率较高;PTCA、支架置入术是治 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对于EP<40%的患者成功率较高,也较安全。 相似文献
2.
华法令与阿司匹林预防老年房颤患者脑卒中的临床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中老年房颤患者脑卒中预防的现状及分析。方法 对我院252例老年房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了解不同年龄层高危因素的分布,对比服用华法令和阿斯匹林等抗血栓药物后,患者脑卒中以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高龄患者(≥75岁)的患者中,合并其他高危因素的机率比65~75岁组的患者显著增多;其中,48例接受华法令治疗,185例接受阿司匹林治疗;华法令组脑卒中发病率同阿司匹林组比较显著下降;华法令组并发非致死性出血机率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结论 老年房颤患者中,年龄本身是个高危因素,随着年龄增大,合并其他高危因素的几率增多;对于持续性老年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华法令比阿司匹林效果明显,但临床实际应用中,华法令的使用率仍较低,且监测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3.
目前认为,从VLDL和乳糜颗粒中分离出脂蛋白残粒可使动脉形成粥样硬化病变。但因脂蛋白具有遗传的异质性,现在仍没有一种简单易行的检测方法。最近Nakajine等报道了采用含有抗apo-A-1和apo-B-100的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粘附混合凝胶分离测量脂蛋白的方法,可以识别LDL中和除外富含apo-E的VLDL中的apo-B-100,还可将乳糜颗粒中apo-B-48分离出来。发现应用这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有左房附壁血栓的二尖瓣狭窄患者用药物消融血栓后行球囊扩张的方法与注意事项。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5例预备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MS)患者以华法令2.5 mg/d治疗3周至1年后复查TEE,其中9例施行了PBMV。结果 最后1次TEE检查时6例附壁血栓完全消失,左心房各壁及左心耳内壁表面光滑;1例尚残留小钙化血栓在左心耳底部;1例左心房周边仍存在纤维化的附壁血栓;1例左心耳外侧壁小机化血栓存在。行PBMV术中1例发生脑栓塞现象,8例无任何动脉栓塞症。结论 口服华法令可消除部分病人的左心房附壁血栓并成功施行PBMV。 相似文献
5.
通过7例病人25支血管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图与血管造影的对照,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6%。作者认为,对四肢近端、颈部、胸部及上腹部的大血管病变,可首选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检查。 相似文献
6.
1 病例报告患者女,54岁,因神志不清,左侧肢体无力1月余入院。患者于1995年4月、1998年4月及8月先后3次突发口齿不清、肢体活动不灵和二便失禁等,外院3次头颅CT检查均证实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此次脑梗死症状加重,转我院进一步治疗。查体:血压16.7/10.0kPa(120/75mmHg),失语,左侧肢体软瘫,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向左扩大,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心尖部可闻及双期杂音,心房纤颤。超声心动图(UCG):左房前后径59.7mm,左房内可见一37mm×35.2mm球形游离血栓,左房室瓣及主动脉瓣狭窄并关闭不全。根据检查结果确诊其多次脑梗死为左… 相似文献
7.
心肺复苏时心脏按压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外按压是心跳骤停病人心肺复苏 (CPR)的重要措施之一 ,1 96 0年Kouwenboven[1]等提出的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术已得到普遍的接受 ,并挽救了许多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但有关CPR的确切机理仍然存在争论。近年来 ,随着研究的进展 ,又出现了一些新方法、新理论 ,揭示了CPR的一些奥秘。现就其机制及进展作一概述。1 心肺复苏时前向血流机制1 1 心泵机制 Kouwenhoven等提出心脏被按压时 ,由于心脏各瓣膜的生理功能 ,使血液沿正常血流方向前进 ,放松按压时 ,胸廓因弹性而扩张 ,胸内出现负压 ,大静脉血液被吸入胸… 相似文献
8.
例 1 患者男 ,71岁 ,因反复心悸、胸闷 6年 ,加剧 2个月 ,晕厥 2次 ,于 1997年 7月 17日急诊入院。 6年前患者每当骑自行车超过 2 0 0 0m时感心悸、气促 ,持续约 5min ,休息后可缓解 ;以后常在劳累 (如步行 5 0 0~ 10 0 0m)时出现上述症状。入院前 2月常在午夜睡眠中憋醒 ,伴胸骨后疼痛 ,持续 10min。入院 2天前无诱因突感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伴大汗、晕倒在地且二便失禁 ,约 15min后清醒 ,入院前 2h上述症状再发。患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入院时查体无阳性发现。入院后查心电图 :窦性心律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Ⅰ°AVB) ,… 相似文献
9.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方法与转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综合近几年来的国内外文献,阐述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方法与转归,认为积极、及时的冠脉再灌注治疗,尤其是右冠PTCA及支架治疗恢复房室结动脉供血,是房室传导阻滞转复为正常窦性心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