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联合3D打印技术应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前规划及术中导航辅助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早期NSCLC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的81例患者,随机分为3D-CTBA联合3D打印组(简称3D打印组,30例)、3D-CTBA组(29例)、CT薄扫组(22例)。记录和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基本情况、手术复杂程度、围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3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或改变术式的患者。术前定位:CT薄扫组术前Hookwire定位11例;3D-CTBA组、3D打印组均行三维重建无创定位,定位成功率100.0%(59/59)。3D-CTBA组术前规划与术中实际符合率为96.6%(28/29),3D打印组符合率100.0%(30/30)。(2)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缘距离、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将以上4项指标按手术难度进行分层比较,各难度级别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结核性外穿性脓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结核性外穿性脓胸全麻手术病例96例,按手术切口方式不同,分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VAMT组)56例与传统开胸切口组(开胸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置胸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率、术后复发率。结果 围手术期指标中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6、24、72 h的疼痛评分,术后引流量,置胸管时间,住院时间比较,VAMT组均少于开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MT组手术时间比开胸组稍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MT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07%(9/56),比开胸组的35.00%(14/4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9,P=0.032);VAMT组的术后复发率比开胸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安全、有效,不增加术后复发率,同时具有术后疼痛评分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肺穿刺注射医用ZT胶在肺部结节病灶胸腔镜术前定位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22例共22个肺内孤立性结节病灶,术前均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注射医用ZT胶定位标记,术中先行肺楔形切除术去除病灶并根据病理结果决定进一步手术方案。结果术前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注射医用ZT胶定位成功率100%(22/22);穿刺定位后出现刺激性咳嗽10例(45.45%),无症状气胸3例(13.64%);无出血、血胸病例。术中均能准确定位后行肺楔形切除术,病理证实为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16例,不典型腺瘤样增生4例,良性病变2例。均VATS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病例,无术中、术后重大并发症。结论胸腔镜术前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注射医用ZT胶定位肺部结节病灶,快速、安全、有效,特别在直径≤10 mm的肺微小结节的定位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去气管肺动脉成形术在普照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1月-2005年12月,共有49例病人行支气管和肺动脉成形术肺叶切除术,其中包括45例肺癌病人,同时行支气管肺动脉形成16例,单纯行补贴式右上叶或左上叶切除术24例,单纯行补贴式左下叶切除术3例,单纯肺动脉成形术2例。右侧支气管除瘤1例行补贴中间于支气管切除术及3例右上叶支气管内膜结核的病人,行袖式右肺上叶切除术。结果 本组无死亡,无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结论 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在普照胸外科手术中是一种很好的术式,不仅可以使肺癌病人手术指扩大,而且可用于支气管内膜结核,支气管腺瘤等良性病变的病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磨玻璃结节的影像学特征在浸润性肺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首次经胸部CT发现肺磨玻璃结节,并最终接受外科手术确诊为早期肺腺癌的15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浸润癌组68例和微浸润癌及原位癌组89例。比较两组患者肺磨玻璃结节的影像学特征;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影像学特征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肺磨玻璃结节达到浸润的危险因素;对各危险因素进行ROC曲线分析,以判断各危险因素的诊断价值。结果 浸润癌组患者相对CT值、结节最大径大于微浸润癌及原位癌组,浸润癌组胸膜凹陷征、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的患者占比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CT值、结节最大径、分叶征、毛刺征为浸润性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节最大径的最佳临界值为1.55 cm, AUC为0.897[95%CI(0.846,0.948)];相对CT值的最佳临界值为394 Hu, AUC为0.908[95%CI(0.863,0....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三维CT支气管血管重建技术(3D-CTBA)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或采样),其中30例采用3D-CTBA技术(三维重建组),另外30例术前常规进行二维CT检查(CT组),记录两组手术指标、住院总费用、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复发情况。结果:三维重建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CT组(P<0.05),手术时间显著短于CT组(P<0.05),切缘宽度显著大于CT组(P<0.05);三维重建组术后胸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CT组(P<0.05),胸管引流量、住院总费用显著少于CT组(P<0.05);三维重建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CT组(P<0.05);随访6个月,发现两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3D-CTBA技术应用于早期肺癌患者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可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获得更好手术切除效果,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更利于患者快速康复,降低住院费用。
【关键词】三维;支气管血管重建;肺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肺囊肿系先天性发育异常的肺部疾病,较为少见,其主要临床症状是反复肺部感染及咯血。现将自1990年3月~1999年12月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肺囊肿46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10岁以下4例,11~20岁15例,21~30岁16例,31~40岁7例,41岁以上4例,30岁以下共35例,占76%。发病初发症状至确诊时间,最短2个月,最长28年,平均确诊时间达6年左右。单发性肺囊肿14例,多发性肺囊肿21例,液囊肿9例,气囊肿2例,其中痰培养致病菌8例,检出结核菌2例,霉菌3例。纤支镜检查示支气管不同程度炎症水肿、狭窄及脓痰14例,其余未见异常。支气…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基于“流域分析”的解剖性部分肺切除术在早期周围型肺癌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3月单治疗组23例胸腔镜下解剖性部分肺切除术资料。术前行三维重建,明确结节所在流域的动脉及切除范围,行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离断靶动脉,无需处理支气管,然后行荧光反染,切除肺实质。结果 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扩大切除,无中转肺叶切除。手术时间(138.4±35.0)min,术中出血量(30.0±19.7)ml,术后引流时间(2.3±0.9)d,术后住院时间(4.6±1.4)d,肿瘤最大直径(1.0±0.3)cm。切除淋巴结(3.2±1.3)枚,均未见肿瘤转移。术后并发症3例,无死亡。结论 基于“流域分析”的解剖性部分肺切除术对于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切除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