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5′-核苷酸酶(5′NT)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在原发性肝癌检测中的意义。方法设定原发性肝癌组52例,肝硬化组36例,健康对照组103例,测定各组的AFU、5′NT和γ-GGT水平,单独测定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组的水平。结果 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AFP6.7 U/mL阳性者为37例,检出率为71.15%,而AFU、5′NT和γ-GGT联合检出阳性者为43例,阳性率为82.69%。原发性肝癌组的AFU、5′NT和γ-GGT水平比单检AFP水平敏感性高。结论 AFU、5′NT和γ-GGT联合检测可弥补AFP低水平的不足,是一个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有效血清酶学指标。AFU、5′NT和γ-GG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各有所长,联合应用可优势互补,阳性率可显著提高,对临床诊断及判断病情,疾病的转归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225株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泌尿系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细菌鉴定仪鉴定菌群,采用琼脂纸片扩散(K-B)法做药敏试验,对临床分离的225株泌尿系感染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在分离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67.5%,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占20%,以肠球菌为主。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69株,其中大肠埃希菌产ESBLs45株,占65.22%,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10株,占14.49%,肠球菌14株,占20.29%。结论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广泛,有些菌株产生多重耐药性,建议临床医生重视细菌培养,用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减少产ESBLs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动杆菌在下呼吸道的感染和药敏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取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病人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常规生化鉴定,以纸片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不动杆菌对所测各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敏感度最高是亚胺培南96.3%,而最低的是头孢唑啉3.2%。结论:不动杆菌在下呼吸道感染病人痰标本中分离率高,耐药性广,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选择敏感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NFGNB)感染的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ICU患者感染NFGNB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别占NFGNB 33.91%、24.50%、12.38%。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耐药性较低。结论根据细菌病原学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资料,选择经验性抗菌药,控制感染,并减少新的耐药菌株出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98例临床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于2-6小时、6-12/小时、12-24小时和1.3天、3-7天采集血样,检测心肌肌钙蛋白Ⅰ的变化,并以体检正常健康人38例为对照组。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2.6小时、6-12小时、12—24小时和1-3天、3-7天测定心肌肌钙蛋白Ⅰ阳性率分别为78.6%、80.6%、98.0%、99.0%和95.9%,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心肌肌钙蛋白Ⅰ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更宽的诊断时间及高度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不同部位分离的G-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产生情况 ,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 ,防止医院感染及产ESBLs菌的暴发流行。方法 对 1999年至 2 0 0 2年临床送检标本进行常规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 ,同时应用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ESBLs。结果 共检出G-肠杆菌 14 83株 ,产ESBLs菌 2 0 1株 ,占 13 6 %。主要见于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氏菌、阴沟肠杆菌 ,它们产ESBLs阳性率分别为 2 3 8%、2 2 6 %、及 9 7%。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 ,达 10 0 %。对亚氨培南耐药率最低 ,为 5 %。在痰中检出 10 5例占 14 7%、中段尿 73例占 17%、粪便 11例占 6 5 %、伤口分泌物 9例占 9 9% ,其他 3例。在痰与粪便之间、中段尿与粪便以及中段尿与伤口分泌物之间分离所得G-肠杆菌产ESBLs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或P <0 0 5 )。结论 ESBLs细菌广泛耐药 ,对于产ESBLs菌感染应首选亚胺培南及头孢哌酮 /舒巴坦。 相似文献
9.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ICU患者的各类标本中分离的细菌进行细菌培养和抗菌药物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86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为130例,占70.43%;革兰阳性球菌36例,占19.35%;真菌20例,占10.75%。细菌的耐药性普遍较高,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s检出率分别为78.00%、63.34%。结论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主要致病菌常为多重耐药。加强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多重耐药菌产生、降低医院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烧伤病人医院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烧伤病区治疗病人发生感染进行细菌培养、鉴定、统计分析。结果3年内烧伤病区送来样本中其检出细菌553株,G-杆菌中以铜绿假单胞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敏感性最高;G-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MRSA检出率为32.1%。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结论烧伤病人感染细菌种类及耐药性发生变化,应该加强细菌性监测,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产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