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面神经电图(ENoG)、F波和瞬目反射(BR)等电生理检查在早期周围性面瘫预后判断中的价值及相关性.方法 对发病3周内行ENoG、F波和BR检测的31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随访,时间6个月~2年,分别以F波、BR异常与否以及ENoG是否≥90%作为诊断界值,比较3种诊断方法判断预后的准确度以及三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3种方法均能准确判断周围性面瘫的预后,ENoG≥ 90%、F波和BR异常均预示预后差.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F波和BR结果之间(r=0.674,P<0.01)、ENoG与BR间(r =0.445,P< 0.05)具有一定的相关性,ENoG与F波的无相关性(r=0.251,P>0.05).结论 结合多项适当的电生理检查全面综合分析,对周围性面瘫早期预后判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小儿食管异物为临床常见急症之一。1996~2005年我院共收治小儿食管异物152例。2000年前对小儿食管异物行硬食管镜下取出术一般以表麻为主,2000年后以气管插管全麻为主,现将不同麻醉方式异物取出术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52例中,男95例,女57例;年龄5个月至14岁,平均6.5岁。病程30 min至12 d。异物种类:硬币53例,鱼刺23例,禽骨27例,果核27例,钮扣6例,塑料玩具6例,塑料瓶盖1例,啤酒瓶盖1例,塑料笔帽3例,玻璃球1例,金属弹簧1例,苹果块1例,肉丸1例,肉块1例。1.2治疗70例在1%丁卡因咽部黏膜表面麻醉下行硬食管镜食管异物取出术;82例在气…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非显微血管吻合断耳再植的疗效。方法:分析了2000年1月~2004年12月我科收治的18例断耳再植的病例。结果:18例中12例大部分离断者全部成活,完全离断者6例,其中4例成活,2例损伤及污染太严重而基本坏死变形。结论:非显微血管吻合断耳再植大部分能取得良好疗效,对损伤及污染太严重者考虑显微血管吻合或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时的下鼻甲处理,仍然困扰着术者,影响疗效甚至可能引起鼻腔粘连等并发症。为了提高鼻窦手术后的鼻腔通气引流效果,我科自2000年1月~2005年12月,对1200例(1600侧)中的980例(1150侧)慢性鼻窦炎伴有下鼻甲肿大的患者施行了不同的下鼻甲处理,经临床疗效观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麻下高频电刀切除扁桃体及创口缝合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间本院行双扁桃体切除手术8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电刀组、传统组各.40例。电刀组行全麻下电刀切除扁桃体,并将腭舌弓、腭咽弓及扁桃体窝组织一并缝合,封闭创腔;传统组于局麻下行常规扁桃体剥离,创面未予缝合。比较研究两种方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出血等发生情况。结果电刀组手术时间较传统组[(12.71±2.65)min VS(30.75±5.28)min,t=19.298,P〈0.01]短,术中出血较传统组少[(5.56±1.46)mlVS(47.01±7.30)ml,t=35.136,P〈0.01],且术后疼痛轻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刀组无一例发生术后出血,传统组发生原发性出血1例,继发性出血2例。结论全麻下高频电刀切除+创口缝合较局麻下常规扁桃体剥离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局部疼痛轻,并可有效防止术后出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腔鼻寞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的治疗效果及其适应证。方法:对13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患施行鼻内窥镜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36个月。结果:13例随访期间,l例复发,12例未复发,治愈率92.3%。l例复发,于内窥镜下切除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内翻性乳头状瘤,微波处理局部创面,随访18个月,未发现瘤样组织。结论:内窥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有较好治疗效果,术后复发率低,创伤小,面部不留疤痕,对肿瘤广泛侵及上颌窦采用联合柯-陆术式。癌变患不宜采用此术式。 相似文献
8.
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的常见病之一。临床上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较多,并可取得不同的疗效。由于儿童对行鼓室穿刺抽液治疗产生并发症较多,故儿童不宜做,而单纯药物治疗亦很难见效。为此我们根据儿童咽鼓管短,局部抵抗力差等特点,自1988年始,天才345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施行了鼻内负压置换疗法治疗,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l.1临床资料345例400耳中,男250例280耳,女95例120耳。年龄2~12岁,其中2~4岁36例,5~8岁167例,9~12岁142例。急性者320例,慢性者25例,临床症状主要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或… 相似文献
9.
鼻出血好发部位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明确鼻出血常见的出血部位以及探讨其对经前鼻镜鼻腔填塞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2005年5月至2006年12月共190例患者经前鼻镜检查未能发现出血点,对其中的156例患者行鼻内窥镜检查及填塞,并总结鼻出血好发部位与年龄的关系;对34例因各种原因无法行鼻内镜检查治疗者根据总结的结果经前鼻镜分别行嗅裂区、下鼻道填塞.结果 156例患者出血部位依次为:下鼻道顶部57.1%(89/156)、嗅裂区29.5%(46/156)、后鼻孔缘及鼻底部后端8.3%(13/156),其余部位出血及未发现出血部位5.1%(8/156).出血部位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59岁以下年龄组以下鼻道顶部出血最常见69.7%(83/119),而60岁以上组则以嗅裂区易出血63.9%(23/36).34例未行鼻内镜检查患者,根据我们总结的结果填塞后,91.2%(31/34)得到治愈.结论 鼻内镜技术对于明确鼻腔出血部位具有重要意义.对前鼻镜检查未能发现出血点,而患者又经济困难,鼻腔较狭窄无法进行鼻内窥镜检查以及尚未开展鼻内镜止血的医院,嗅裂区、下鼻道予以明胶海绵填塞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我科自2000年以来,通过对120例鼻咽部CT检查提示鼻咽部有黏膜下软组织肿物,而间接鼻咽镜下未能窥清鼻咽部病灶者,采用了鼻内镜引导下鼻咽活检术,取得了重要的临床诊断资料.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