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旨在重新探讨酶胆分离在判断重度肝损害时的价值。结果表明慢性重症肝炎组与胆汁郁积型肝炎组的酶胆分离的发生率相近(P>0.05),但两组的死亡率却明显不同(P<0.05);入院时及住院期间,慢性重症肝炎组及胆汁郁积肝炎组的BIL及ALT改变均呈高度正相关;当ALT/BIL 的比值≤0.75时,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而胆汁郁积型肝炎组的存活率为100%,慢性重症肝炎组仅50.9%。以上结果提示,酶胆分离现象可以发生在重症肝炎,也可以发生在胆汁郁积型肝炎。因此在肝细胞明显损伤时,酶胆分离现象主要与血胆红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8例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梵  陈国凤  邵清  纪冬  李永纲  韩萍  闫涛  陈菊梅 《肝脏》2007,12(6):441-444
目的比较MELD评分系统、CTP评分分级标准及并发症在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短期(6个月)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分析10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历资料,随访6个月时转归,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MELD分值、CTP评分分级,并运用ROC曲线评价两者预测能力。分析并发症数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08例患者随访6个月时共有22例死亡。平均MELD分值存活组为11.6±6.3,死亡组17.6±7.5(P<0.01)。存活组和死亡组MELD≤9、10~19、20~29、≥30分患者分别为34例、41例、8例、1例和4例、9例、7例、2例(P<0.01);MELD<18、≥18分组分别为68例、16例和8例、14例(P<0.01)。平均CTP分值存活组为10.9±2.3,死亡组9.1±2.2(P<0.01)。存活组和死亡组CTP分级A级、B级、C级患者分别为13例、36例、37例和0例、4例、18例(P<0.01)。存活组并发症数量为0、1、2、3的患者为20例、52例、14例、0例,死亡组为4例、9例、7例、2例(P=0.01)。MELD分值和CTP评分分级判断6个月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5和0.720,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ELD≥18分为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个月病死率的独立因素;MELD与CTP相比,二者判断预后能力无显著差异。并发症数量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代偿期与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的水平,探讨其与中医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制定《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进行全国多中心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等信息,采集血液标本并统一检测指标;参照以往制定和发布的肝硬化诊疗共识和原则,结合文献回顾和临床调查结果,并经过专家两轮论证,形成《肝炎肝硬化常见证候要素辨识标准》,根据该标准,判定患者的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分别分析代偿期与失代偿期患者间血清ACTH、GC水平的差异,以及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血瘀、阴虚、湿热、气滞、气虚、阳虚、水停诸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判定组与非判定组患者间ACTH、GC水平的差异。结果与代偿期比较,失代偿期患者的ACTH和GC水平均升高,其中G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代偿期患者中,只有阳虚判定组患者的ACTH水平显著低于非判定组(P0.05);在失代偿期患者中,只有血瘀判定组患者的ACTH水平显著高于非判定组(P0.05);诸证候要素(除水停)判定组患者的GC水平显著高于非判定组(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CTH与GC水平反映了疾病的轻重,且初步提示与中医常见病性类证侯要素之间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酒精性肝硬化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体质量表得分情况,比较两者体质特征的差异性。方法:分析酒精性肝硬化患者110例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0例体质分布特征。结果:酒精性肝硬化出现频率较高的中医体质为湿热体质及血瘀体质;乙型肝炎肝硬化出现频率较高的中医体质为痰湿体质、气郁体质及气虚体质,两者体质量表得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酒精性肝硬化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不同的体质特征,酒精性肝硬化体质特征为"湿热"、"瘀血";乙型肝炎肝硬化体质特征是"痰湿"、"气郁"、"气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益气破血行气通络中药治疗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对其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方法:60例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恩替卡韦)和对照组(恩替卡韦),临床观察24周,以无创肝纤维化Fibroscan的肝脏硬度值及肝纤维化4项指标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24周后肝脏硬度值及肝纤维化4项指标下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破血行气通络中药治疗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思密达联合氟哌酸治疗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995.4~1997.8间我科住院大便培养阳性的细菌性肠炎、急性菌痢患者共90例应用氟哌酸联合思密达及氟哌酸单用治疗进行观察,其中福氏志贺氏痢疾杆菌77例,肠炎沙门氏菌9例,付溶血弧菌1例及鼠伤寒沙门氏  相似文献   
7.
总结分析中医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从中药复方、中药活性成分及中药注射剂三个方面阐述中医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现况和进展,探讨中医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负性情绪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疲劳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纳入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有负性情绪组和无负性情绪组,采用疲劳自评量表(FSAS)对两组患者的疲劳状况进行量化评定,并运用统计软件对该量表中的躯体疲劳、精神疲劳、总体疲劳、疲劳后果、疲劳的情境性、睡眠/休息不能缓解疲劳6个因子分值进行组间的比较及分析。[结果] 除疲劳的情境性、睡眠/休息不能缓解疲劳2个因子以外,有负性情绪组患者的躯体疲劳、精神疲劳、疲劳后果、总体疲劳的得分均高于无负性情绪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负性情绪对患者的疲劳状况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主蛋白(SHBs)对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TXNRD1)启动子转录的激活作用.方法 以我室构建的SHBs基因表达谱芯片结果为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确定TXNRD1的启动子区域(TXNRD1p),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TXNRD1p,克隆至真核报告载体pCAT3-Basic中,构建pCAT3-TXNRD1p报告载体;以该质粒转染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系,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的表达活性;并与pcDNA3.1(-)-SHBs共转染HepG2细胞系,用ELISA法检测CAT的表达活性.结果 pCAT3-TXNRD1p与pcDNA3.1(-)-SHBs瞬时共转染的HepG2细胞的CAT表达活性是pCAT3-TXNRD1p的7.4倍,是pCAT3-TXNRD1p与pcDNA3.1(-)-empty共转染的2.5倍.结论 我室克隆的TXNRD1启动子有顺式激活下游基因的活性;HBV的SHBs蛋白可以上调TXNRD1的启动子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