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8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5篇 |
口腔科学 | 17篇 |
临床医学 | 30篇 |
内科学 | 5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37篇 |
预防医学 | 11篇 |
药学 | 8篇 |
中国医学 | 18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丁苯酞与血塞通联合治疗的疗效,为今后研究提供经验。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样本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以丁苯酞注射液为该疾病的治疗方式,观察组采用血塞通与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炎性因子水平、神经递质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1,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C反应蛋白(CPR)、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TNF-α)、血清5羟色胺、多巴胺含量水平、谷氨酸水平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35、11.029、18.341、7.435、5.223、3.866、7.001,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19,P>0.05)。结论:在丁苯...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间断高浓度葡萄糖对培养的胰岛β细胞(HIT-T15细胞)的损伤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葡萄糖5.5mmol/L)、持续高浓度葡萄糖组(葡萄糖16.7mmol/L)、间断高浓度葡萄糖组(葡萄糖16.7mmol/L培养2h后更换为5.5mmol/L的葡萄糖3h,每天重复共3次,夜间9h维持在5.5mmol/L的培养基中)、抗氧化剂(NAC1.0mmol/L) 持续高糖组和NAC 间断高糖组。放免法测定胰岛素分泌水平;罗丹明123染色线粒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量线粒体膜电位(MMP);荧光素酶方法检测细胞内ATP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测量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活性氧簇(ROS)的水平。结果高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量在间断高糖组〔(3.13±1.11)μIU/mL〕和持续高糖组〔(5.18±0.95)μIU/mL〕分别较对照组〔(9.33±0.62)μIU/mL〕均明显减少(P<0.05);MDA水平、ROS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并且间断高糖组较持续高糖组产生更多的ROS(P<0.05);间断高糖组和持续高糖组细胞内ATP含量、MMP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间断高浓度葡萄糖与持续高糖均使培养的β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增高,且间断高糖组较持续高糖组产生更严重的氧化应激,从而使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受损,其机制可能是由于氧化应激使线粒体的膜电位下降,细胞ATP含量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4.
恶性淋巴瘤合并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 ,45岁 ,工人。 1999年 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颈部无痛性肿块 ,逐渐增大伴皮肤搔痒。于 1999年 9月 15日入院 ,查体见右颈部数个肿大淋巴结约 2 .0× 1.5cm ,质硬、活动 ,无压痛 ,腹股沟扪及 3个 1.0× 1.0cm肿大淋巴结。肝未扪及 ,脾肋缘下 2 .0cm。血象示 :白细胞 34.6 g/L ,嗜酸粒 0 .12 ,淋巴细胞 0 .17,幼稚细胞 0 .0 5。B超 :脾厚 4.2cm ,肋下探及 2 cm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胸片 :胸部未见异常。骨髓 :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 =4.3∶1,粒系占 0 .2 5 ,含早幼粒 0 .0 45 ,中幼粒 0 .15 5 ,晚幼粒 0 .115 ,…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和比较两种不同组织来源的骨骼肌成肌细胞的存活率,为组织工程化骨骼肌种子细胞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将两种不同组织来源的第3代成肌细胞接种到24孔板和96孔板中,在1、3、5、7、9d将两种组织来源的成肌细胞分别从24孔板中随机取出5个孔和从96孔板中随机取出10个孔的细胞。将从24孔板取出的细胞置于细胞活力分析仪行细胞存活率的测定。将从96孔板取出的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测吸光值(OD)。采用细胞存活率的平均值和OD值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了解细胞生长情况。结果从骨骼肌中培养的成肌细胞,MTT法测得7d的OD值最高,为0.8153;细胞活力分析仪测定的细胞存活率7d时也最高,为92.06%。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5-Aza诱导所得到的成肌细胞,MTT法测得7d的OD值最高,为0.6358;细胞活力分析仪测定的细胞存活率7d时也最高,为67.77%。从骨骼肌中培养的成肌细胞的存活率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5-Aza诱导所得到的成肌细胞存活率(P〈0.05)。结论从骨骼肌来源的成肌细胞更适合作为组织工程化骨骼肌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在动态力学微应变范围内细胞膜表面整合素α5、α6、β1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四点弯曲细胞力学加载装置对体外培养的HPDLF进行加载,通过流式细胞术(FCM)分析不同动态力学应变对HPDLF膜表面整合素α5、α6、β1表达的影响。结果:未加力条件下体外培养的HPDLF膜表面同时有整合素α5、α6、β1亚单位的表达;且β1的表达量最高,α5次之,α6较低;不同大小应变组和不同作用时间组的细胞膜表面整合素α5、α6、β1表达量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动态力学应变引起了HPDLF膜表面整合素α5、α6、β1表达的上调,此影响与应变的大小和作用时间密切相关;在不同亚单位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论:动态力学应变作用下整合素α5、α6、β1亚单位表达的上调,提示整合素β1亚族(特别是αβ亚单位结合体-α5β1和α6β1)可能在HP-DLF的力学信号转导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以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株Tca8113为实验模型,初步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N2(HMGN2)抗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作用。方法 大量培养重组人HMGN2表达载体大肠杆菌BL21,用异丙基-1-硫代-β-呋喃半乳糖苷(IPTG) 诱导HMGN2的表达,产物用B-PER GST Fusion Protein Purification Kit进行纯化。在细胞培养基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HMGN2,通过MTT、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blot法检测其凋亡效果及抗凋亡的分子机制。结果 经MTT检测证明HMGN2能显著抑制Tca8113细胞的生长,通过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和 Western-blot检测证明HMGN2能使Tca8113的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且能使Tca8113细胞阻滞于细胞周期的S期,促进Tca8113细胞凋亡。结论 HMGN2可以促进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9.
背景:幼年动物脂肪组织中前脂肪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与肥胖的发病和防治关系密切,而采用细胞生物力学实验方法直接观测力学振荡对前脂肪细胞生物力学行为变化可为推拿按摩治疗单纯性肥胖原理研究提供更直接的实验证据。
目的:通过对体外培养的幼鼠前脂肪细胞实施不同频率的机械力刺激,观测细胞活力、增殖与细胞凋亡的变化。
方法:体外培养SD幼鼠前脂肪细胞,对细胞进行鉴定后,通过细胞恒温培养振荡器对前脂肪细胞实施动态机械力学刺激。根据不同处理频率分别分为0(空白对照),1.5和 3 Hz共3个组,每组振荡时间均为30 min,每12 h振荡1次,共处理3 d。观察细胞活力、增殖与凋亡率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培养初期细胞形态似成纤维细胞,油红O染色后,细胞内出现红染颗粒,证明体外培养的幼鼠细胞经鉴定为前脂肪细胞。随实验振荡力的刺激,前脂肪细胞的活力和增殖有显著抑制(P < 0.05或P < 0.01),但力学振荡刺激对前脂肪细胞的凋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结果提示推拿防治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细胞生物学机制可能主要是通过抑制前脂肪细胞的活力和增殖而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