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观察咪达唑仑镇静与咪达唑仑镇静加串连通气管治疗呼吸性碱中毒疗效及呼吸性碱中毒纠正前后脑氧代谢的改变。方法把ICU无颅脑伤的创伤性多发伤伴呼吸性碱中毒病人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镇静组)17例与实验组(镇静加串连通气管60 ml)18例。先于右颈内静脉球和左桡动脉置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 h记录动静脉血气并计算脑氧利用率。结果用咪唑安定治疗呼吸性碱中毒有效,但时间较长,至治疗后24 h PaCO2分压增加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变(P<0.05);实验组串连通气管增加死腔加镇静办法1 h后能显著提高PaCO2分压,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变(P<0.05)。镇静治疗使氧利用率减少,对照组24 h时与镇静前氧利用率相比有显著改变(P<0.05);实验组1 h时与镇静前氧利用率比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串连医用通气管增加解剖死腔和镇静治疗都是控制呼吸性碱中毒的有效措施,但前者更适用于临床。串连医用通气管增加解剖死腔的方法,可有效改善脑氧代谢。 相似文献
2.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治疗复杂,死亡率很高,近几年来连续血液净化(CBP)已成为救治这类病人的主要手段。我院使用连续血液净化治疗ARF伴MODS22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总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资料22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29~54岁,平均 相似文献
3.
4.
颈内静脉血氧利用率、二氧化碳分压、乳酸与动脉血差值联合测定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颈内静脉血氧利用率(O2UC);颈内静脉血二氧化碳、乳酸与动脉血净差值(VAPCO2,VALa)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变化及评价它们反映全脑氧代谢改变中的意义.方法 比较颈内静脉血二氧化碳、乳酸与动脉血差值(VAPCO2、VALa)、氧利用率(O2UC)在病情轻重间差别.结果 ①重型、轻中型颅脑损伤病人颈内静脉血VAPCO2均为正值,且轻型病人增加量较重型多,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La重型病人颈内为负值,轻中型病人均为正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2UC数值重型组比轻中型组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表现为低O2UC、低VAPCO2、负VALa,是早期颅脑损伤病情极重的标志.颈内静脉血血气、乳酸监测全脑氧代谢变化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45例原发性低频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全部病例均有坐立时头痛、眩晕等,二例癫痫样发作。腰穿压力<0.686kPa,其中10例负压;脑脊液合少许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含量增高。经头低足高位休息,补充大量液体,鞘内注射生理盐水,一般3周左右恢复,预后良好。文中提出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可能与病毒感染、身体状况不佳有关,其发病机理是否与脊髓蛛网膜下腔调节障碍或/和蛛网膜颗粒样结构吸收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6.
正压机械通气及气管导管插入和留置可对气管壁产生物理性刺激,进而影响细胞有丝分裂。本研究拟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正压机械通气及气管导管留置时支气管上皮脱落细胞DNA各期含量和DNA指数(DI),探讨其对支气管上皮细胞增殖周期和DNA倍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持续双侧脑室引流间断腰池引流治疗重症脑室出血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重症脑室出血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本院从1991年10月至2000年9月,用双侧侧脑室持续引流,脑室内注入尿激酶,并且间断腰池引流灌洗治疗92例重症脑室出血,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90例病人,其中男性54例,女性38例;年龄40~75岁,平均为63.5岁;高血压病史68例。1.2临床表现:起病时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入院GCS评分:3分23例,4~6分53例,7~8分16例。呼吸不规则14例,双瞳孔缩小31例、大小不等11例,去脑强直8例。1.3CT表现:均为全脑室系统出血、脑室扩张。环池积血51例,原发性脑室出血21例…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PIH)是以体位改变性头痛和颅内低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并不少见,我科于1980~2002年共收治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52例,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男性19例,女33例。年龄19~63岁,平均41.53岁,其中40岁以下33例,40~60岁15例,60岁以上4例。既往有高血压病5例,颈椎病4例,发病前一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咳嗽12例。 相似文献
9.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肺炎进展快,死亡率高.为提高对其救治成功率,现对45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重症CAP)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朱寅南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5):1621-1622
目的 了解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败血症 (CRS)临床和病原特点、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 2 7例CR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 7例 35次CRS共培养分离 39株细菌和真菌 ,其中革兰阳性菌 18株 ,革兰阴性菌 16株。结论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败血症重要措施是选择理想的穿刺部位、缩短留管时间、合理选用抗生素和重视肠内营养 ,处理的方法是尽早诊断及时拔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