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AEG-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60例正常大肠粘膜、22例大肠腺瘤和60例大肠腺癌中AEG-1的表达。结果大肠腺癌和腺瘤中AEG-1的阳性率分别为91.7%和90.9%,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粘膜组织的23.3%,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大肠腺癌的中度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分别为31.7%和60%,而大肠腺瘤分别为63.6%和27.3%,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对大肠腺癌中AEG-1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EG-1表达强度与肿瘤T、N分期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AEG-1在大肠癌和大肠腺瘤中表达增强,在大肠腺瘤恶变、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诊断大肠癌新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2.
3.
4.
摘要:目的探讨ck2β蛋白在正常大肠粘膜、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大肠癌发生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6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20例大肠腺瘤及66例大肠癌组织中ck2β蛋白的表达。用RNA干扰技术
沉默大肠癌细胞中ck2β蛋白表达,Western blot 实验检测干扰效果;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Transwell
侵袭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ck2β在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不表达或弱表达,核表达阳性率为
8.7%,浆表达阳性率为13.0%;在大肠腺瘤组织中中度表达,60%呈核阳性表达,40%呈浆阳性表达;而在大肠癌组织中,
ck2β呈强阳性表达,核表达阳性率为75.8%,浆表达阳性率为62.1%,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2β蛋白表达与
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伴发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ck2β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体外实
验发现,沉默大肠癌细胞中ck2β的表达能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结论ck2β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和转
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6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20例大肠腺瘤及66例大肠癌组织中ck2β蛋白的表达。用RNA干扰技术
沉默大肠癌细胞中ck2β蛋白表达,Western blot 实验检测干扰效果;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Transwell
侵袭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ck2β在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不表达或弱表达,核表达阳性率为
8.7%,浆表达阳性率为13.0%;在大肠腺瘤组织中中度表达,60%呈核阳性表达,40%呈浆阳性表达;而在大肠癌组织中,
ck2β呈强阳性表达,核表达阳性率为75.8%,浆表达阳性率为62.1%,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2β蛋白表达与
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伴发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ck2β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体外实
验发现,沉默大肠癌细胞中ck2β的表达能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结论ck2β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和转
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6.
中医海外教育是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国高校的中医院系是中医海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阵地。目前,泰国本土8所高校开设了中医本科专业,近10年已有千余人取得了中医专业本科学位。通过了解泰国中医本科教育的基本模式、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教育费用等情况,分析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可以为促进中医药教育在泰国的正规化发展、推进中医药的对外传播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癌首发部位及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表达对于预测肝癌患者术后复发及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9年10月行肝癌手术并长期随访的256例患者,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总体生存率及术后复发率,Logrank检验P值,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术后复发高危因素。结果肝癌首发部位不同,其术后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且肝癌首发于全肝或肝左叶组患者较肝右叶组患者具有更高的术后复发风险(P=0.002)。分层分析发现,在AFP阴性(AFP<25 ng/ml)亚组中两者术后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远处转移(P=0.016)、血清AFP(P=0.002)及门脉癌栓(P<0.001)可以作为预测肝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肝癌首发部位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P=0.088)。结论肝癌首发部位可以作为一个预测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NCCN(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指南是由美国21家世界顶级癌症中心肿瘤专家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共识而制定的临床肿瘤诊治指南。结合我国医学高等院校的肿瘤学教学现状,提出以专家引导下的NCCN指南解读为理论教学基础,以典型临床病例讨论为强化手段,以临床实践操作为落脚点,探讨新的临床肿瘤教学模式,从而为肿瘤学研究生全面掌握肿瘤学理论知识,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综合诊疗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探索肺毒清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活性化合物。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获得肺毒清中木蝴蝶、栀子及苦参3味中药相关的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Uni Prot数据库查询靶点对应的基因;采用STRING平台构建靶点PPI网络;通过DAVID进行GO(gene ontology)生物过程及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对核心靶点进行网络拓扑分析,运用Cytoscape 3.7.0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肺毒清中核心化合物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3CL水解酶进行分子对接,同时将结合能最低的前3位化合物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Ⅱ(ACE2)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成分-靶点网络得到269个节点,4204条边,其中包括槲皮素、β-谷甾醇、山柰酚等50个成分,关键靶点有JUN、AKT1、TP53、PTGS2、FOS、ESR1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2 187个(P0.05),其中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条目1 877个,细胞组成(cellular component,CC)条目105个,分子功能(molecularfunction,MF)条目205个;KEGG富集筛选得到25条信号通路(P0.05),主要有乙型肝炎通路、致癌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胰腺癌、弓形虫病通路等;木犀草素(-26.78 kJ/mol)、槲皮素(-26.36k J/mol)、去甲脱水淫羊藿黄素(-25.94 kJ/mol)作用于SARS-CoV-2 3CL水解酶的分子对接结合能最低。结论肺毒清的活性化合物通过作用于JUN、AKT1、TP53、PTGS2、FOS、ESR1等靶点,与ACE2结合,调节多条信号通路,对COVID-19有潜在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