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然灾害与医疗应急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然灾害并非简单的大规模事故,为减少灾害的损失,医疗应急反应需要完全不同的策略.灾害的医疗应急反应是一个过程包括灾前合理制定有效的综合性预案,定期演练;灾时紧急自救互救;灾后启动医疗指挥系统和抗灾预案,建立应急通讯网络,通过损失评估调配医疗人员和物资,做好伤检、伤者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与新闻媒体合作发布志愿者和捐赠需求并做好接待工作;灾后平息阶段快速重建,恢复灾前状态,为下一次灾害做准备.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并比较人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23、IL-12亚基表达的诱导剂和调控模式,分离正常人PBMC、单核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各种细菌、细菌产物、细胞因子、丝裂原对上述细胞IL-23和IL-12亚基表达的诱导作用,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各亚基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未经刺激的PBMC可表达IL-23p19和IL-12p35mRNA;脂多糖(LP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C)可上调PBMCIL-23和IL-12各亚基的表达;γ干扰素(IFN-γ)预处理后予LPS刺激可使单核细胞IL-23p19、IL-12p35和IL-12p40表达高于LPS直接作用的表达水平。植物血凝素(PHA)可促进CD4+、CD8+T细胞IL-23p19表达,而对IL-12p35、p40表达无调节作用。本文结果提示,IL-23的两个亚基的表达都处于紧密调控之下,易受各类诱导剂调节;人类外周血细胞IL-23p19的表达和调控模式与IL-12p35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不同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分泌性小鼠β-防御素2(MBD2)真核表达质粒,转染L1210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对转染细胞进行功能及特性鉴定。方法:RT-PCR法从小鼠皮肤细胞克隆MBD2成熟部分基因片段,用overlap PCR法将小鼠Igκ信号肽与MBD2成熟片段相连,构建MBD2分泌表达载体。经测序证实序列正确后,脂质体法转染L1210细胞,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RT-PCR、Western blot检测瘤苗MBD2的表达。Transwell法检测瘤苗分泌的MBD2对不成熟树突状细胞(iDC)迁移的作用。细胞计数、PI染色及FACS观察转染MBD2对肿瘤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MHCⅠ类(H-2K^d,H-2D^d)、Ⅱ类(I-A^d)分子及共刺激分子(CD80、CD860)表达的影响。结果:转染MBD2基因的肿瘤细胞表达并分泌MBD2,并以剂量依赖方式趋化iDC,表明具有生物学活性。转染MBD2基因对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细胞周期及细胞表面MHC分子及共刺激分子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MBD2白血病细胞疫苗,为进一步体内评价抗白血病效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脑血管病急诊规范化培训网络课程APP的教学效果。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规范化培训基地根据国家急诊医师规范培训的要求制定、录制脑血管病相关教学课程,并呈现于网络课程APP。以急诊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培训的学员24人为研究对象,在带教老师的指导和督导下,学员自行在线学习,学习前后均进行考核,比较学习前后的考核成绩。结果 经过一年的学习应用,学员考核成绩较入科成绩显著提高(91.13±3.51分 vs 66.04±2.79分,P =0.003)。结论 网络课程APP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急诊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5.
6.
小鼠β-防御素2肿瘤疫苗的抗白血病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鼠β-防御素2(MBD2)肿瘤疫苗的体内抗白血病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小鼠体内接种转染MBD2的L1210小鼠白血病细胞(L1210-MBD2),观察细胞的致瘤性改变;对长期存活的小鼠用野生型L1210细胞进行二次攻击,探讨瘤苗的免疫保护作用;用照射L1210-MBD2瘤苗注射荷瘤小鼠,检测瘤苗的治疗效果。采用乳酸脱氢酶活性法测定接种瘤苗后小鼠脾脏细胞CTL及NK细胞毒活性,ELISA法检测脾细胞产生IFN-γ及IL-12含量。结果:转染MBD2使L1210细胞致瘤性明显降低(P〈0.05),80%小鼠长期生存;对照组小鼠全部死亡。用野生型L1210细胞二次攻击后100%dx鼠仍能长期生存。照射瘤苗能使50%的荷瘤小鼠长期生存,而对照组小鼠则全部死亡,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接种MBD2瘤苗后,小鼠脾细胞对L1210的CTL及NK杀伤活性明显增强(P〈0.05),产生IFN-γ、IL-12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L1210-MBD2瘤苗通过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反应显示出较强的体内抗白血病作用,为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预案的制定 总被引:12,自引:12,他引:0
2003年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对我国的医疗救援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暴露出应变能力差,信息不畅,协调不力,低效无序,无法可依等弊病〔1〕。据分析,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危期〔2〕,在事件发生时,医疗机构将成为“首批反应者”。作为急诊专业医师,我们有责任总结既往经验,吸取教训,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应急预案,可以协调事件发生后的各项自救和救援行动,使之更加协调有效,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预案的制定应急预案的制定尚没有公认标准和指南,通常是根据事件发生的不同情况、医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危重症脑卒中患者家属对心肺复苏(CPR)知识的认知和态度。方法采用谈话及调查表方式对200名患者家属进行有关CPR知识与看法的讨论及调查。结果了解CPR概念的人少于半数,多数家属希望医生决定是否实CPR,但愿意与医生一起讨论。结论CPR知识的广泛普及,医患之间充分沟通有助于伦理和理性CPR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10%高渗盐水(Hs)和20%甘露醇(MT)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对比分析。方法1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均接受10%HS75ml和20%MT250ml脱水各1次,治疗顺序随机决定。用药后6h内观察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脑电图双频谱指数(BIS)及血钠浓度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结果10%HS组可使MAP升高(P〈0.05),而20%MT组MAP无显著变化;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CVP变化不显著;两组均能提高BIS值改善脑灌注(P〈0.05),10%HS作用更强,持续时间更长(P〈0.05);10%HS治疗后血钠浓度和血浆渗透压有轻度增高,而MT组呈轻度下降,两组间血钠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HS可维持MAP,稳定血钠水平和血浆渗透压,有效改善脑灌注,可作为减轻急性脑出血性脑水肿药物的替换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并探讨其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量103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100例健康人心电图V2~V4导联Tp-Te间期,并采用心率校正得出Tp-Te/.比较患者与健康组V2~V4导联Tp-Te、Tp-Te/平均值的差别;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与否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V2~V4导联Tp-Te、Tp-Te/平均值.结果 急性出血性脑出血患者V2~V4导联Tp-Te、Tp-Te/ 平均值较之于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住院期间死亡组V2~V4导联Tp-Te、Tp-Te/ 平均值较之于存活组均明显延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可使患者Tp-Te间期延长,Tp-Te间期变化与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对患者Tp-Te间期进行研究有助于患者临床预后的判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