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98篇
特种医学   15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2.
大鼠壁细胞的黏膜刮取式分离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黏膜刮取式方法,分离大鼠胃黏膜细胞。用相差显微镜、HE染色、电镜、荧光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方法,对壁细胞进行观察和鉴定,并测定了壁细胞直径。结果成功地分离了大鼠胃黏膜细胞,同时证实,壁细胞在所分离的细胞中直径最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胆汁酸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不少证据表明,测定血清胆汁酸是评价肝功能一项很有意义的指标。1981年我们建立了血清甘-胆酸(CG)放射免疫分析,此后,又相继建立了血清甘-硫化石胆酸和甘-鹅去氧胆酸(CDCG)的放射免疫分析。初步结果表明,测定血清或其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障碍与胃肠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排空障碍与胃肠激素间的关系。方法 对54例四患者进行胃排空检查,根据结果将其分为胃排空延缓的FD组(FDD组)和胃排空正常的四组(FDN组),另以17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用放免法测定受试者血浆(空脂和餐后)、胃窦十二指肠粘膜组织的神经降压素(NT)和胃动宗(MTL)含量。结果 FDD组空脂和餐后血浆、胃窦和十二指肠粘膜组织的NT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FDN组。各组试餐前后血浆NT增幅差异无显著性。FDD组空脂和餐后血浆、胃窦和十二指肠粘膜组织的MIL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FDN组。各组十二指肠粘膜组织MTL含量均明显高于胃窦粘膜。结论 FD患者胃排空障碍与NT、MIL密切相关。NT、MIL在F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三叶因子2(hTFF2)治疗大鼠胃溃疡的疗效。方法将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Ⅰ、Ⅱ、Ⅲ组,冰乙酸法制作慢性胃溃疡模型。造模时Ⅰ、Ⅱ、Ⅲ组于胃黏膜下分别注射pcDNA3.1-hTFF2(人三叶因子2插入pcDNA3.1载体;pcDNA3.1为真核表达载体,有进入胃黏膜下细胞的特性)西米替丁及pcDNA3.1。造模后7、14d各组分别处死8只大鼠,测定溃疡面积、胃液总酸度及黏液糖蛋白水平。结果Ⅰ、Ⅱ组较Ⅲ组溃疡面积明显缩小,Ⅱ组较Ⅰ、Ⅲ组胃总酸度明显降低,Ⅰ组较Ⅱ、Ⅲ组黏液糖蛋白量明显增加,P均〈0.001。结论pcDNA3.1-hTFF2单次局部注射可通过增加黏液糖蛋白的分泌促进大鼠胃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6.
何美蓉  张绍荣  宋于刚  陈学清 《医学争鸣》2005,26(19):1735-1737
目的:探讨肠嗜铬样细胞与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的关系. 方法:通过制备大鼠乙酸性胃体溃疡模型,采用免疫组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放射免疫测定的方法,观察溃疡自愈过程中大鼠胃黏膜内ECL细胞形态、组氨酸脱羧酶(HDC)mRNA和组胺含量的变化. 结果:胃溃疡大鼠胃黏膜内HDC阳性细胞率和胞质平均灰度值在制模术后第1日即开始降低,术后第6日达到最低,随后开始回升,术后第12日基本正常. 胃黏膜内HDC mRNA表达在制模术后第1日开始降低,第3日最明显,第6日开始恢复,第9日后接近正常. 制模术后胃黏膜内组胺含量也出现下调,以术后第6日为最低. 结论:ECL细胞可通过减弱其合成组胺的功能,参与胃溃疡自愈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7.
三叶因子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构建TFF2-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方法:应用体外基因拼装方法合成TFF2,然后TA克隆于pGM—T easy载体中.阳性克隆经测序鉴定.再经双酶切消化后,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上,经酶切鉴定与测序证实.结果:合成的TFF2经TA克隆后,筛选得到的阳性克隆,经测序鉴定,与设计的TFF、2基因序列完全一致.经酶切连接并成功插入pcDNA3.1上.结论:成功构建了TFF2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为以后的胃溃疡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21活化激酶l(PAK1)基因在大肠癌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PAK1基因在8株不同转移和恶性潜能大肠癌细胞(LoVo、SW480、SW620、SW1116、HT29 HCT116和CO-LO320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与HCT116、HT29、SW480、SW1116和LST细胞相比,PAK1在LoVo、COLO320和SW620大肠癌细胞中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而HT29和SW480细胞中的PAK1蛋白表达亦强于SW1116和LST细胞,但PAK1在SW1116和LST细胞几乎无表达。结论 PAK1蛋白过度表达可促进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且可能与大肠癌的恶性生物学表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组胺是壁细胞分泌胃酸最重要的刺激因子。胃内组胺主要来自肠嗜铬样 (ECL)细胞 ,因此ECL细胞在胃酸分泌调控中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现就ECL细胞的分布、形态特征、组胺的合成分泌过程、组胺分泌的调控、ECL细胞增殖的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靶向存活素(survivin)基因的短发夹干扰RNA(shRNA)表达载体,导入人大肠癌细胞SW480中,研究靶向抑制survivin基因对SW480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根据siRNA设计原则,在survivin序列中选取设计含19个核苷酸(19 nt)的靶序列,间以9个核苷酸的茎环序列,两端分别加上对应的酶切位点,形成shRNA的DNA模板并克隆到shRNA表达载体pRNAT-U6.1/Neo中,获得靶向抑制survivin基因的sihNA表达载体pRNAT-U6.1/Neo-survivin;采用Lipofectamine 2000TM转染试剂将干扰质粒pRNAT-U6.1/Neo-survivin导入到大肠癌细胞SW480中;用Western blotting从蛋白水平检测干扰效果;分别采用肿瘤侵袭粘附实验和明胶酶谱分析法检测pRNAT-U6.1/Neo-survivin对SW480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潜能的影响.结果 Survivin基因的蛋白表达均得到显著抑制;沉默SW480的survivin基因可以显著抑制SW480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潜能,而且survivin基因表达被抑制后,SW480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明显减少.结论 Survivin基因可能在SW480的侵袭和转移潜能中起重要作用,沉默SW480的survivin基因可以显著抑制其侵袭、转移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分泌,因而survivin影响SW480的侵袭和转移可能与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分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