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1 临床资料216例中,男160例,女56例.年龄9~72岁,平均年龄37.8岁,以普外科妇科为最多,占78%,其余为骨科、胸外.2 体会2.1 首先要改善眼务态度,生冷的态度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因此工作中不能训斥病人,做到态度和蔼,说话温和,耐心细致.这样才能使病人更好地配合手术. 相似文献
2.
低浓度二甲基亚砜冻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用低浓度二甲基亚砜(DMSO)和羟乙基淀粉(HES)在-80℃条件下冷冻保存的效果。方法:49例次患者的PBSC在冻存后3、6个月及1年进行复苏,分别取样进行有核细胞(NC)计数、锥虫蓝拒染率测定、CD34 细胞阳性率分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GM)检测。结果:PB-SC在-80℃冰箱中冻存3个月和6个月的NC、CD34 细胞、CFU-GM回收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C活细胞比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PBSC冻存1年NC、CD34 细胞、CFU-GM集落回收率及活细胞比率均有显著性下降(均P<0.01)。结论:应用低浓度DMSO在-80℃冻存PBSC3个月和6个月的细胞能得到较好保存,1年后的冻存效果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α粒子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癌变细胞系BERP35T-1和BERP35T-4的DNA断裂损伤修复能力,分析其DNA断裂修复基因XRCCs系列的mRNA表达。方法 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法检测DNA双链断裂,RT-PCR分析DNA修复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 恶性转化细胞系BERP35T-1和BERP35T-4受0~150Gyγ射线照射后修复4h的DNA断裂残留损伤显着高于亲本BEP2D细胞,mRNA表达分析显示修复基因XRCC2、XRCC3和Ku80(XRCC5)表达下调2.5~6.5倍,而BERP35T4细胞中DNAPKcs(XRCC7)表达上调2.4倍。结论 α粒子诱发恶性转化细胞系的DNA链断裂修复机理缺陷,其中部分原因是DNA修复基因的表达抑制。DNA修复缺陷将导致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α粒子诱发细胞恶性转化机理可能与此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鉴定与DNA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基(DNAPKcs)相互结合的蛋白,以深入探讨其生理功能。方法通过免疫共沉淀获得DNAPKcs的相互结合蛋白复合物,SDSPAGE电泳分离蛋白,肽质指纹分析和Western印迹鉴定蛋白。结果以DNAPKcs抗体进行免疫共沉淀从HeLa细胞中获得DNAPKcs的相互结合蛋白,对部分结合蛋白进行质谱分析和蛋白数据库检索,发现转录延伸因子PTEFb的亚基细胞周期蛋白(cyclin)T2是其中之一。其后,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进一步证实DNAPKcs与cyclinT2相互结合作用。结论首次发现DNAPKcs与cyclinT2的相互结合,提示DNAPKcs参与基因转录调控或转录偶联修复反应的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5.
STR-PCR分析嵌合体在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荧光标记的多重PCR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STR-PCR)结合毛细管电泳检测供者细胞嵌合率(DC),以探讨该方法的连续检测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转归的预警作用,采集27例清髓性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前、移植后不同时段的外周血或骨髓,DNA样本用Profiler Plus和Cofiler Plus商品化试剂盒扩增后,用ABI310遗传分析仪进行毛细管电泳,确定基因位点及峰面积,根据基因型的差异选择嵌合率计算公式。结果表明:两种试剂盒测得的DC嵌合率一致;在27对中能区别出供受差别的STR位点,Profiler Plus为6.3(4-9)个,Cofiler Plus为4.9(2-6)个。26例患者均在移植后28天出现供者细胞,1例患者未出现供者细胞。14例患者DC100%,均获得持久植入,至今仍无白血病生存;另有9例患者出现不稳定混合嵌合(MC)状态(DC为0%-90.2%),其中5例为血液学复发。27例病人中有6例死亡。上述5例复发患者均在出现临床症状前发生DC量下降;供者细胞完全嵌合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高于MC组。结论:动态检测DC可用于移植动力学研究,对移植物早期植入或被排斥、疾病复发以及GVHD的发生均有预警作用,对早期实施临床干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α粒子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癌变细胞系BERP35T-1和BERP35T-4的DNA断裂损伤修复能力,分析其DNA断裂修复基因XRCCs系列的mRNA表达。方法 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法检测DNA双链断裂,RT-PCR分析DNA修复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 恶笥转化细胞系BERP35T-1和BERP35T-4受0-150Gy γ射线照射后修复4h的DNA断裂残留损伤显著高于亲本BEP2D细胞,mRNA表达分析显示修复基因XRCC2,XRCC3和Ku80(XRCC5)表达下调2.5-6.5倍,而BERP355-R细胞中DNA-PKcs(XRCC7)表达上调2.4倍。结论 α粒子诱发恶性转化细胞系的DNA链断裂修复机理缺陷,其中部分原因是DNA修复基因的表达抑制。DNA修复缺陷将导致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α粒子诱发细胞恶性转化机理可能与此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利用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STR-PCR)结合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定量和定性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嵌合体和融合基因的表达,分析其植入和微小残留病变情况,评价其对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嵌合体供体细胞嵌合率采用STR-PCR结合毛细管电泳进行定量检测,对融合基因转录本bcr-abl mRNA采用RT-PCR方法检测。结果 5例患者在移植后+28天均为100 %供者型嵌合,融合基因bcr-abl mRNA均为阴性。但在以后的随访过程中发现5例患者在不同时间出现不稳定混合嵌合(MC)状态[供体细胞嵌合(DC)率为0~80.4 %],融合基因bcr-abl mRNA阳性。其中1例复发后一直处于MC,最后死亡。另外4例在临床干预治疗后又转变为完全嵌合(CC),目前处于分子生物学缓解状态。上述5例复发患者均在出现临床症状前发生DC下降;融合基因表达阳性。结论 STR-PCR在敏感范围内,其结果与RT-PCR的结果符合率高,两种技术结合对检测allo-HSCT后供体是否植入、疾病复发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均有预警作用,对实施临床干预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可检出allo-HSCT后发生分子生物学或细胞遗传学复发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8.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嵌合体和融合基因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STR—PCR结合RT—PCR定量和定性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嵌合体和融合基因的表达,分析其植入和微小残留病变情况,评价其对复发的预测价值。采用STR—PCR结合毛细管电泳进行定量检测嵌合体供体细胞嵌合率,采用RT—PCR方法检测融合基因转录本bcr/abl mRNA。结果表明:4例患者在移植后28天均为100%供者型嵌合,融合基因bcr/abl mRNA均为阴性。但在以后的随访过程中发现4例患者在不同时间出现不稳定混合嵌合(MC)状态(DC为0%-80.4%),融合基因bcr/abl mRNA阳性;其中2例复发后一直处于混合嵌合状态,另外2例在临床干预治疗后又转变为完全嵌合状态,目前处于分子生物学缓解状态。上述4例复发患者均在出现临床症状前发生供体细胞嵌合率(DC)下降;融合基因表达阳性。结论:STR—PCR在敏感范围内,其结果与RT—PCR的结果符合率高,两种技术的结合是一种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体是否植入的有效手段,对判断疾病复发及GVHD均有预警作用,对实施临床干预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DNA修复与人类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NA修复是一系列与恢复正常DNA序列结构和维持遗传信息相对稳定有关的细胞反应,细胞为了存活而容忍某种类型的DNA损伤或不正常的碱基序列也包括在该定义范围内.DNA修复基因在进化上高度保守+{[1]}且与许多疾病有关,但DNA修复缺陷相关的疾病非常复杂,对于DNA修复和这些疾病关系的研究,还没见系统的报道,本文拟对DNA修复系统缺陷与其诱发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