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冠心病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T离散度(QT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1项预测心脏复极同步的新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介入治疗对QTd及校正QTd(QTcd)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LGF)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临床诊断策略中的意义.方法 11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临床资料和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non-CAD)组27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8例.其中57例ACS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19例、双支病变组16例、三支病变组22例,并根据Jenkins积分分为0~7分组23例、8~ 15分组27例、16~32分组7例.分别检测各组入院时血清PLGF水平,并进行比较.40例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分别检测术前30min、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血清PLGF水平.结果 AMI组血清PLGF水平为(38.33±10.14)ng/L,UA组血清PLGF水平为(37.44±13.32) ng/L,均显著高于SA组的(20.90±3.88) ng/L及non-CAD组的(20.34±4.53) ng/L(P< 0.01);AMI组与UA组、SA组与non-CAD组血清PL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血清PLGF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Jenkins积分0~7分组、8~ 15分组、16~32分组血清PLGF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接受PCI的患者术后第1天血清PLGF水平为(32.03±7.41) ng/L,显著高于术前的( 23.86±6.91) ng/L(P< 0.05),术后第2天血清PLGF水平[(29.37±6.99) ng/L]较术后第1天呈回落趋势(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AMI患者血清PLGF水平与心肌肌钙蛋白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MB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158,P=0.421;r=0.302,P=0.118).结论 血清PLGF水平是反映ACS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失稳定或斑块破裂的一个炎性标志物,对ACS疑似病例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比较右心室心尖部及不同间隔部位(室间隔高位、中位、低位)起搏患者血浆N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QRS时限,探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植入VVI或DDD型起搏器患者122例,按照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组、右心室间隔面起搏高位组(RVSP1组)、右心室间隔面起搏中位组(RVSP2组)、右心室间隔面起搏低位组(RVSP3组),观察4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18个月心电图QRS时限、血浆NT-proBNP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以及出现心血管事件等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导线和起搏器植入,并完成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RVSP2组较RVAP组显著减低(4.5%对40%,P<0.05).术后RVAP组QRS时限最宽,RVSP2组起搏QRS时限最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患者RVAP、RVSP1、RVSP3组NTproBNP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RVAP组最高(P<0.05);4组患者LVEDV术后18个月与术前比较,RVSP3组与RVAP组有不同程度增加(P<0.05),其中RVAP组增加显著(P<0.05);术后18个月RVSP组LVEF均无显著减低(P>0.05),而RVAP组显著减低(P<0.05).结论 选择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起搏QRS时限最窄,患者NT-proBNP水平低,可能为起搏器植入患者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4.
5.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常见病,其中肾性高血压是终末期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及时有效地控制血压是延缓慢性肾衰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肾功能不全的肾性高血压患者使用降压药物时,需注意既要达到降压的目的,又要防止肾功能损害加重,我们使用苯那普利与哨啦帕胶联合治疗慢性肾衰肾性高血压3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对象:1996年以来收住的住院病人共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57.5岁,病程7~21年。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必要的内科综合治疗,停用各类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两周。两周末测动态… 相似文献
6.
姚丙南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1998,6(3):41-41
QTd是体表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间的差异,反映局部心室复极的不同。为评价心脏病可能发生猝死危险提供了依据。我们观察了急性心肌梗塞溶栓血管再通时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探讨再灌注对心脏的电稳定及心律失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下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及Tei指数与患者预后关系.方法 连续选择242例首次植入VVI或DDD起搏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定期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检测BNP水平,计算心室累计起搏比例,记录按照其是否出现心血管事件,分为心血管事件组(A组)及非心血管事件组(B组),并对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A组58例,B组184例,B组患者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BNP及Tei指数无变化,术后2年,BNP可增加,LVEF及LVEDD无变化.A组患者术后6个月BNP及Tei指数均有变化,术后2年,BNP及Tei指数明显增加,LVEF值及心功能降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NP、Tei指数是心血管事件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长期RVA起搏者BNP水平与心功能有关,可早期监测心功能变化,对于持续较高水平BNP、Tei指数的RVA起搏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预后不良,应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观察伊贝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逆转及降压疗效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择 6 0例轻 ,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同时伴左室肥厚患者 ,分两组进行治疗。治疗组 :口服伊贝沙坦 15 0mg ,每日 1次。对照组 :口服苯那普利 10mg,每日 1次。两组治疗 8周后进行评估 ,应用超声心动图进行对照。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为83 3% ,对照组为 86 77%。两组心脏结构均有显著改善 (P <0 0 5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伊贝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逆转及降压作用与苯那普利同样有效 ,可作为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组织运动瓣环位移技术(TMAD)检测长期右心室起搏(RVAP)对左心室整体与节段收缩功能的影响,为左心室早期心功能受损检测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入选行DDDR模式起搏的患者53例为研究对象,均为RVAP,在术前以及术后1年采用TMAD技术检测二尖瓣环六个位点二尖瓣环位移(MADseg)、整体位移(MADglobal),采用M型超声检测左心室收缩期同步性指标TAS-POST以及双平面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实验室检查 N 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根据起搏器程控检查计算心室累计起搏比例(Cum%VP)。同期选择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6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与术前以及健康对照组比较,术后DDDR组LVEF、NT-proBNP无显著改变(P>0.05),然而其二尖瓣环各位点MAD以及二尖瓣环MADglobal均减低(P<0.05);与术前比较,DDDR组术后TAS-POST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ADglobal与Cum%VP显著负相关(r=-0.646,P=0.000)。结论长期RVAP左心室纵向整体与节段收缩功能以及同步性减低,TMAD可早期监测心功能受损,为长期RVAP患者早期心功能异常的检测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