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白细胞介素17(IL-17)等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对PCI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作用。方法:选择心内科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丹红注射液治疗组,每组15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IL-17和IL-6水平。结果:两组术前IL-17和IL-6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h两组IL-17和IL-6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以后逐渐下降,术后72h常规治疗组IL-17和IL-6表达水平仍然高于术前(P0.05),但丹红组的已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丹红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92.7%比81.3%,P0.05)。72h时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丹红组IL-17[(31.4±6.1)ng/ml比(23.2±4.3)ng/ml]和IL-6[(60.3±11.6)ng/ml比(42.7±8.4)ng/ml]水平显著降低,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43.6±4.5)%比(53.7±5.6)%],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减小[(22.7±4.3)%比(17.2±3.7)%],P均0.05。结论:丹红注射液降低IL-17和IL-6因子表达,可能是改善PCI术后MIRI的机制,从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液中miR-126表达的变化,探讨其与冠脉病变、血脂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3月~2013年6月我院心内科诊治的冠心病患者98例,另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miR-126表达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对照组miR-126和HDL-C显著高于冠心病组(P<0.05),对照组TC和LDL-C显著低于冠心病组(P<0.05).miR-126、TC、LDL-C和HDL-C表达在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miR-126与TC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324,P<0.05),与LDL-C表达亦呈显著负相关(r=-0.381,P<0.05),而与HDL-C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16,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中miR-126与TC和LDL-C表达呈显著负相关,与HDL-C表达呈显著正相关,miR-126表达随着冠脉病变分支的增加而逐渐下调,miR-126的检测可用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类型与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排泄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4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高血压类型分为杓型(198例)和非杓型(45)两组。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体重指数、蛋白尿的发生率及24h尿蛋白排泄量。结果非杓型高血压组尿蛋白阳性率为41.3%、24h尿白蛋白排泄量为(234.6±41.4)mg,均明显高于杓型高血压组23%,(146±35)mg。收缩压、脉压与24h尿蛋白量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478(p<0.05)、0.637(p<0.05);尤其在非杓型高血压中,脉压与24h尿蛋白量排泄量相关系数r=0.81(p<0.05)远高于杓型(r=0.58,p<0.05)。结论非杓型高血压较杓型高血压引起的肾损害害明显早于和严重于杓型高血压;抗高血压治疗亦应注意合理地控制夜间血压。 相似文献
5.
托拉塞米改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托拉塞米对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以及预后。方法:选择我院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240例,随机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4组:①托拉塞米注液射20mg+托拉塞米片10mg组;②呋塞米注液射40mg+呋塞米片20mg组;③呋塞米注液射60mg+呋塞米片20mg组;④呋塞米注液射80mg+呋塞米片40mg。治疗3个月后观察四组有效率、再住院率及死亡率等。结果:托拉塞米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呋塞米各组(P〈0.05),再住院率托拉塞米组显著低于呋塞米各剂量组(P〈0.05);四组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拉塞米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可改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比较阿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观察组使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尿激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血管再通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为7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7.9%(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优于尿激酶,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伴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影响,旨在针对ACS伴高血糖状态患者,寻找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280例AC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即强化胰岛素治疗组(100例)、胰岛素治疗组(90例)、口服降糖药组(90例)。每组均使用相同的常规ACS药物治疗。记录治疗前及住院治疗出院前1d的血浆葡萄糖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时间定于ACS后第1个月、第3个月和第6个月。结果三组出院前1d血浆葡萄糖及LVEF均显著改善(P均<0.05),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出院前1d、出院1、3、6个月血浆葡萄糖水平[(6.53±1.55)mmol/L、(6.88±1.64)mmol/L、(6.91±2.01)mmol/L、(6.96±1.78)mmol/L]均低于胰岛素治疗组及口服降糖药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出院前1d、出院1、3、6个月LVEF水平[(54.88±15.06)%、(54.79±10.06)%、(53.52±12.25)%、(53.96±10.43)%]均高于胰岛素治疗组及口服降糖药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期间强化胰岛素治疗组上述两个指标均无显著变化,但胰岛素治疗组及口服降糖药组呈现一定复发趋势。结论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ACS伴高血糖,获得了显著的降糖效果,明显改善了心功能,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