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目的 用CT、MRI评价肺癌胸膜凹陷间隙内容物的性质 ,并探讨CT、MRI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周围型肺癌 38例 ,影像、手术及大体病理均显示胸膜凹陷征。分别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MRI横断及冠状面T1WI、T2 WI及脂肪抑制成像。测量胸膜凹陷间隙内容物的CT值 ,分析MRI信号特点 ,并与手术及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典型胸膜凹陷征 2 1例 ,凹陷间隙内CT值为 7.5 3± 6 .91HU ,符合水样密度。MRI上呈水样信号 ,脂肪抑制后T2 WI仍呈高信号 ;线状胸膜凹陷征 11例 ,仅 2例CT值示水样密度 ,MRT2 WI上 6例胸膜凹陷区见小三角形水样信号 ;叶间裂胸膜凹陷 4例 ,仅见于CT肺窗 ,局部无喇叭口状阴影形成 ,MRT2 WI上局部无水样信号改变 ;复合型胸膜凹陷 2例 ,其表现与以上所述相同。上述各型均于手术及大体病理显示脏层胸膜凹陷 ,局部胸膜光滑无增厚、无脂肪及软组织充填。CT、MRI对胸膜凹陷征内水的总显示率为 85 .3% ,与病理结果对照无显著差异 (χ2 =0 .2 0 6 ,P >0 .0 5 )。结论 CT及MRI进一步证实肺癌胸膜凹陷间隙内为水 ;CT及MRI基本能够反映胸膜凹陷的病理实质。 相似文献
2.
中央气道的异常通常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在胸片上却往往无明显的表现而造成漏诊或误诊。如进一步行CT检查,尤其是螺旋CT及三维重组,对发现病变、准确描述病变位置、范围及制定外科治疗计划尤其有用。综述了中央气道病变的CT检查技术及其局灶性和弥漫性疾病的CT诊断。 相似文献
3.
中央气道的异常通常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在胸片上却往往无明显的表现而造成漏诊或误诊.如进一步行CT检查,尤其是螺旋CT及三维重组,对发现病变、准确描述病变位置、范围及制定外科治疗计划尤其有用.综述了中央气道病变的CT检查技术及其局灶性和弥漫性疾病的CT诊断.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肺结核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评价肺结核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CT表现特点及CT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55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均有激素治疗史),合并活动性肺结核31例,行肺部CT扫描,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肺结核的CT表现.结果:肺结核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发病率为5.6%.其中粟粒性肺结核9例(29.0%),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11例(35.5%),结核性胸腔积液7例(22.6%),空洞伴两肺气道播散3例(9.7%),两上肺索条状、结节状浸润灶5例(16.1%),两肺弥漫实变灶、磨玻璃影2例(6.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肺结核的发病率高,CT上以粟粒性肺结核、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表现为主,反映了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低下. 相似文献
5.
资料:张某,女,30岁,已婚,G6P1.因停经21周行引产术后持续性下腹胀痛19h,未见胎儿及附属物排出,转入本院.末次月经2006年2月10日.6年前子宫下段剖宫产一活婴,此后3次人工流产,1次中期妊娠引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肺吸气相-呼气相HRCT的正常表现.方法健康成人46例,分别行吸气末及呼气末HRCT检查,分析气管形态、径线及面积的变化,肺衰减及肺面积的变化.结果吸气相时气管为圆形或椭圆形,呼气相时气管大多数(63%)为马蹄形;呼气相气管横断面积较吸气相平均减小(23±9)%,前后径及横径平均分别减小(22±8)%、(15±7)%,气管面积缩小的百分比与前后径及横径缩小的百分比成正相关(r=0.633,0.393,P<0.01).呼气相较吸气相肺衰减增加,以肺野后部及肺底水平增加为著(P<0.01);呼气相肺衰减梯度较吸气相明显,且以肺底为著(P<0.01);呼气相肺横断面积减小,平均减小(21±9)%;隆突水平肺衰减增加与肺面积减小呈正比(r=0.702, P<0.01).呼气相时28.3%(13/46)可见马赛克征.结论肺吸气相-呼气相HRCT的正常表现不同.呼气相HRCT的气管形态大多为马蹄形,气管面积减小,前后径减小为主;呼气相时肺横断面积减小与肺衰减值增加呈正相关性,肺前后部衰减梯度明显,且以肺底为著. 相似文献
7.
纵隔恶性副神经节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 男 ,4 6岁。无明显诱因刺激性咳嗽 8个月 ,无痰 ,无咯血 ,逐渐胸闷、气促 3个月。体检 :两肺呼吸音清 ,心尖搏动左移至左锁骨中线外 1cm处 ,肺动脉瓣区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基本正常。X线检查 :中纵隔偏右侧见一较大软组织肿块 ,约 7cm×7cm× 8cm大小 ,突出于右心膈角外 ,边界较清楚。两肺纹理走行自然 ,两肺野清晰。诊断为纵隔肿瘤。CT检查 :平扫示中纵隔心脏后方巨大软组织肿块 ,最大截面约 7cm× 8cm ,病灶上界为气管隆突及双主支气管 ,下为横膈 ,前方为肺动脉分叉及左心房 ,后方为受压之食管… 相似文献
8.
资料:张某,女,30岁,已婚,G6P1。因停经21周行引产术后持续性下腹胀痛19h,未见胎儿及附属物排出,转入本院。末次月经2006年2月10日。6年前子宫下段剖宫产一活婴,此后3次人工流产,1次中期妊娠引产。本次妊娠21周时于2006年7月14日8:00在一诊所行引产术(经腹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100mg),16日14:00出现阵发性下腹胀痛,每次疼痛持续1min,20:00腹痛突然加剧,呈持续性,阴道少量流血,一般情况尚可。至17日7:00未见胎儿及附属物排出,B超检查提示死胎,胎头左下方见一9cm×8cm大小之实性包块。于17日9:00转来本院,入院体检:BP12.00/8.00kPa,T36.2℃,…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与孤立性肺病灶(solitary pulmonary lesions, SPLs)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其对SPLs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该研究应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以手术切除65例SPLs(恶性52例,良性13例)为研究对象,定量SPLs的多种病理参数(细胞密度,核质比,坏死分数,黏液和病理分级),用多元线性回归分别分析良、恶性SPLs的ADC与多种病理参数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评估ADC对SPLs的定性诊断效能。结果恶性SPLs的ADC与细胞密度(β=-0.40, P<0.001)和黏液(β=0.77, P<0.001)独立相关,良性SPLs的ADC与病理参数无相关性。恶性和良性SPLs的ADC分别为(1.10±0.24)×10-3、(1.53±0.4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鳞癌、不含黏液腺癌和含黏液肺癌ADC分别为(0.98±0.11)×10-3、(1.08±0.13)×10-3、(1.69±0.18)×10-3mm2/s,两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ADC阈值为1.21×10-3mm2/s时,对SPLs的定性诊断价值最高,灵敏度为80.8%,特异度为77.0%,且对鳞癌、不含黏液腺癌和含黏液肺癌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9/9)、82%(22/27)、0%(0/5)。鳞癌、不含黏液腺癌和含黏液肺癌的细胞密度分别为373±109、287±51、275±87(每×400高倍视野),其中仅鳞癌与不含黏液腺癌的细胞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肺癌的ADC与细胞密度和黏液独立相关。ADC有助于SPLs的定性诊断,对肺鳞癌的定性诊断准确性较高,对低细胞密度腺癌及含黏液肺癌的定性诊断准确性不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鼻蝶内镜外科技术在斜坡区脊索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04年8月至2011年10月对7例颅底斜坡区脊索瘤患者行经鼻蝶内镜手术共8次,其中1例因复发行2次手术,1例是复发病例.肿瘤位于中上斜坡及鞍区,或主体位于中上斜坡但向筛窦及眶内下壁明显突出,或呈广泛生长.7例患者均采用经鼻蝶内镜下切除肿瘤.结果 经鼻蝶内镜下全切肿瘤4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6例,无明显缓解1例.术后辅助放疗.随访3个月至4年,1例术后2年复发,再次手术,目前带瘤生存;1例复发外院再次手术后失随访;术后症状无明显缓解的1例病例,目前带瘤生存,一般情况较差;其余患者肿瘤无复发.结论 经鼻蝶内镜治疗斜坡脊索瘤可以更好地辩认深部结构,可以更近距离到达斜坡区,是斜坡脊索瘤治疗的一种较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