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2010年我院抗癫痫药物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医院抗癫痫药物利用情况与发展趋势。方法对2008-2010年医院抗癫痫的用药品种、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中抗癫痫药物的使用金额逐年增长,丙戊酸钠、苯妥英钠、卡马西平3种传统抗癫痫药使用频度约占70%;新型抗癫痫药物增长较快。结论医院抗癫痫药物应用合理,品种以合资与进口为主,新型抗癫痫药增长迅速,市场前景广阔,国产品种急需开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改进缺氧实验实验装置,提高实验有效率。方法:将钠石灰分别置于广口瓶的上部和中部,得到改良A型和改良B型缺氧瓶。30只小鼠随机分为Ⅰ、Ⅱ、Ⅲ组,每组10只。将Ⅰ组小鼠分别放入10只传统型缺氧瓶、Ⅱ组小鼠分别放入10只改良A型缺氧瓶、Ⅲ组小鼠分别放入10只改良A型缺氧瓶。记录每组中各小鼠存活时间。结果:传统型缺氧瓶与改良型缺氧瓶内小鼠平均存活时间无显著差异,改良A型和改良B型缺氧瓶内小鼠平均存活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各组p>0.05。结论:改良型缺氧瓶对实验结果影响小,数据稳定,且能减少药品浪费和准备人员的工作量,在实验中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龙血通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201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老年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服用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以及龙血通络胶囊组(服用龙血通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用药前后血脂指标、颈总动脉收缩期流速及斑块Crouse积分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常规治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龙血通络胶囊联合组治疗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两组治疗前TG、T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龙血通络胶囊组治疗后TC、LDL-C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LDL-C下降百分率显著升高(P<0.01)。与治疗前比较,常规治疗组及龙血通络胶囊组治疗后收缩期血流速度显著升高,龙血通络胶囊组治疗后斑块Crouse积分显著降低(均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龙血通络胶囊组治疗后斑块Crouse积分显著降低(P<0.01)。结论 在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龙血通络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秋水仙碱中毒患者临床特点, 分析影响秋水仙碱中毒预后的危险因素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2月至2022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收住的秋水仙碱中毒患者, 根据14 d的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分析秋水仙碱中毒患者临床特点;比较两组患者入院首次实验室指标、心电图、心超等临床指标的差异, 探讨其在秋水仙碱中毒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秋水仙碱中毒患者共41例, 年龄15~85岁, 其中男性35例, 女性6例;生存组27例(65.9%), 死亡组14例(34.1%);蓄积中毒(58.7%), 自杀中毒(41.3%)。秋水仙碱中毒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症状(82.93%)、多器官功能不全(78.05%)、感染性发热(73.17%)、心肌损害(48.78%)、凝血功能障碍(46.34%)、骨髓抑制(41.46%), 部分患者出现肠梗阻(19.51%)、横纹肌溶解(2.44%)等。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其中QTc间期、乳酸、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碱性磷酸酶绝对值... 相似文献
5.
吴丹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41-42
目的评价医院抗精神病药的应用状况及趋势。方法对2008-2010年该院抗精神病药的应用品种、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中,抗精神病药的应用品种、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均逐年增加。结论抗精神病药的应用基本合理,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将逐渐占据市场。 相似文献
6.
7.
摘要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对CRBSI的风险进行预测。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某院ICU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35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92例为CRBSI组,262例为非CRBSI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筛选,建立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其风险预测准确性。结果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糖尿病史、置管天数≥7 d、使用抗菌药物、置管部位为股静脉、白蛋白<35 g/L均为CR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抗感染型导管为CRBSI的保护性因素,建立的CRBSI发生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一致性指数高达0.874(95%CI 0.826~0.922)。结论 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明确,抗感染型导管为CRBSI的保护性因素,构建的Nomogram模型对CRBSI的风险预测精准度、区分度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肿瘤诱发的获得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acquired factor V deficiency,AFVD)临床表现特点,探讨肿瘤诱发的AFVD的治疗选择。方法:报道1例肿瘤诱发AFVD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诊治经过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及讨论。结果:老年男性,临床表现为黑便,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病史及家族史。实验室检查提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凝血因子V活性(Factor V∶C)降低,V因子抑制物水平升高。PET/CT:结肠及回肠末段代谢增高,提示肿瘤性疾病。对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后疗效欠佳。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出现血压明显升高,继而出现急性硬膜下出血,紧急给予Ⅶ因子抢救,最终放弃治疗出院,院外患者死亡。结论:获得性凝血因子V抑制物所致的凝血障碍是一种少见疾病,预后与患者基础疾病相关。对于老年患者需注意除外肿瘤性疾病继发的AFVD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掌握该院门诊抗抑郁药使用的特点和情况,进而对门诊抗抑郁药的处方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方法采用金额排序和频度分析、限定日剂量(DDD值)、用药频度(DDDs)排序的分析方法对该院2006-2008年常用抗抑郁药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目前门诊常用抗抑郁药主要为:三环类、四环类、SSRI类、SNRI类、NaSSA类、SARIs类及其他类共14种。医院抗抑郁药的用药金额及用药频度(DDDs)逐年提高。结论非三环类抗抑郁药开发疗效肯定、价格适中占主导地位,价格低廉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因不良反应较多患者较难耐受,近年来较少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