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河南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与干扰素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部分适合应用干扰素的慢乙肝患者进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观察疗效:用PCR-SSP方法将应用干扰素的慢乙肝病人乙肝病毒进行基因分型,分出B及C基因型两组,未发现其它基因型,对两组病人的干扰素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共检出B基因型19例,C基因型26例,B基因型组干扰素有效率26.32%,C基因型组干扰素有效率57.69%,两组比较P〈0.05。结论:C基因型较B基因型对干扰素更敏感。 相似文献
3.
1998~2003年,我院共收治婴儿手足搐搦症254例,其中并发喉痉挛18例,现将救护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河南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LA-DRB1*1201与干扰素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随机检测部分应用干扰素的慢乙肝患者HLA—DRB1*1201基因位点,分出阳性组及阴性组2组,对2组病人的干扰素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49例应用干扰素的慢乙肝患者中,共检出HLA—DRB1*1201基因位点阳性患者17例,阴性患者32例,阳性率34.7%;阳性组干扰素有效率58.8%,阴性组干扰素有效率28.1%,2组比较P〈0.05。结论河南地区HLA—DRB1*1201基因位点与慢乙肝干扰素近期疗效有关联。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素E1治疗急性重型肝炎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重型肝炎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1995年~ 1998年我们采用前列腺素E1治疗急性重型肝炎 30例 ,疗效较好 ,现总结如下 :材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传染科住院患者 ,按1995年上海肝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计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 6 0例 ,男 47例 ,女 13例 ,年龄 2 7岁~ 46岁 ,平均35 7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 30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绝对卧床休息、清淡饮食等一般处理 ,并给予静脉滴注促肝细胞生长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大量维生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ICU流行的情况,查找传染源,传播途径,以防流行的再次发生.方法对我院ICU的13例重症患者及医院环境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ICU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罹患率≥56.5%,患者与环境中培养的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学分型及耐药谱基本一致,环境细菌培养结果,陪护手部、门把手,床铺、床头柜桌面、病室空气均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传播途径,特别是陪护带菌的手部引起的传播.结论加强监控力度,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防止区域性暴发感染,对陪护者手部,床面及公用医疗用品的严格消毒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液检验在贫血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四组患者展开血液检验,来观察其在贫血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缺铁性贫血组的RBC、Hb要比其他组高,巨幼贫组的RDW偏高,平常出血性组的RBC/MCV要比其他组高,对照组的MCH、MCV要偏高。结论对贫血患者施行血液检验有助于临床诊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出血热疫苗联合胸腺肽—α及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出血热疫苗联合胸腺肽及乙肝疫苗对慢性乙型肝炎 (CHB)的治疗作用。方法 6 0例CHB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对照组采用一般护肝药物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出血热疫苗、胸腺肽α及乙肝疫苗联合治疗。结果 治疗后 12mo两组ALT复常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 3mo、12mo ,两组HBsAg、HbeAg、HBV -DNA阴转率及抗 -HBs、抗 -HBe阳转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治疗组的上述指标治疗后 3mo及 12mo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出血热疫苗与胸腺肽α及乙肝疫苗联合应用是治疗CHB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辅助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8例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血浆置换。结果治愈率58.82%,总好转率79.41%,病死率20.59%;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血浆置换辅助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疗效肯定,严密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是保证治疗顺利、预防并发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河南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与干扰素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部分适合应用干扰素的慢乙肝患者进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观察疗效;用PCR-SSP方法将应用干扰素的慢乙肝病人乙肝病毒进行基因分型,分出B及C基因型两组,未发现其它基因型,对两组病人的干扰素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共检出B基因型19例,C基因型26例,B基因型组干扰素有效率26.32%,C基因型组干扰素有效率57.69%,两组比较P〈0.05。结论:C基因型较B基因型对干扰素更敏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