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9篇 |
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口腔科学 | 13篇 |
临床医学 | 17篇 |
内科学 | 1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外科学 | 8篇 |
综合类 | 16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26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2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科患者产生不舒适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科患者产生不舒适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针对50例患者出现不舒适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针对不同原因产生的不舒适做相应的处理均有效的减轻了患者的不舒适。结论护士只有具备思想品德素质及专业素质才能有效的减轻患者的不舒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cystic neutrophil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 CNGM)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经病理确诊的36例CNGM女性患者和超声图像。结果 36例CNGM患者的超声图像可分为4种类型。其中,导管扩张型5例(14%),表现为单支或多支乳腺导管扩张,内部透声欠佳,部分可见细点状弱回声;实性肿块型8例(22%),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实性病灶,多数形态不规则,内部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弥漫型9例(25%),乳腺内可见散在、相互延续的病灶,呈片状或团块状,形态多不规则,内部及周边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脓肿型14例(39%),单发或多发囊实性或以囊性为主的病灶,多数形态不规则,部分可累及体表,周边可见血流信号。结论 CNGM超声检查分为导管扩张型、实性肿块型、弥漫型和脓肿型4种声像图表现,明确不同类型声像图特征有助于CNGM患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与分析放大内镜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食管癌的患者为观察对象,研究者为其一级亲属40岁以上经普通内镜发现食管异常病灶同时行放大内镜检查者.据疑病处食管黏膜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变化,判断病变性质估计侵犯深度.疑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者行ESD治疗,疑进展期食管癌者行外科手术治疗,送整体标本病理检查.结果 食管癌一级亲属40岁以上患者经普通内镜发现食管异常病灶同时行放大内镜检查者共128例,其中行ESD和外科手术取得整体病理标本102例.对比放大胃镜术前判断和术后整体病理标本,判断性质方面放大内镜对食管早期病变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87.3%,诊断食管早期鳞癌的灵敏度为97.8%,特异度为15.4%,阳性预测值88.8%,阴性预测值50%.判断浸润层次方面,放大内镜对食管早期鳞癌深度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69%,B1型血管对浸润深度正确诊断率为90.6%,灵敏度为70.6%,B2型血管对浸润深度正确诊断为32.2%,灵敏度为76.9%,B3型血管对浸润深度正确诊断为66.7%,灵敏度为33.3%.结论 放大内镜在ESD下治疗食管早期鳞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可对食管病变性质准确判断,提升病变检出率,实践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5.
我科于2007—01~2009—10对25例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进行了腹腔植管术前和术后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8.
9.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构成及应对措施.结果护理工作压力源分析主要为目前的客观形势、职业的特殊性、人员编制问题、待遇问题、情感受到挫折、个人角色冲突带来的压力、护理管理体制及病人投诉机制使用不当等方面.结论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减少压力源,适时进行心理疏导,正确处理投诉事件,创建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护士待遇,并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她们的积极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V形隐蔽切口与局段S形切口腮腺切除术(SP)手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在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56例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的不同切口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28例采用V形隐蔽切口,对照组28例采用局段S形切口。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引流量、出血量及住院时间;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腮瘘、面瘫、耳垂区域麻木、面部凹陷等;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表比较两组手术的美容效果及患者对手术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引流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于术后1天出现2例短暂性面瘫,1例腮瘘,2例短暂耳垂区域麻木,对照组出现4例短暂性面瘫,2例腮瘘,4例短暂耳垂区域麻木,经治疗3个月后复查时均恢复,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SS评分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V形隐蔽切口相较于局段S形切口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