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探讨维胃方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GU)的疗效及与血浆神经降压素(NT)的相关性。[方法]制备乙酸致大鼠GU模型,予维胃方低、中、高剂量及雷尼替丁治疗7 d后,观测胃液pH值、胃黏膜大体标本、溃疡面积、病理组织改变、血清促胃液素(Gas)及血浆NT水平。[结果]从胃黏膜大体标本、切片及溃疡面积观察,维胃方中剂量组疗效最佳,其pH值、Gas、NT水平接近正常组(P>0.05)。[结论]维胃方中剂量组疗效好,部分机制可能是通过NT对机体的整体性调节而发挥治疗GU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在前负荷充足的状态下对小儿感染性休克的疗效。方法选取从2008年1月—2010年9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儿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中放弃治疗有4例,而对照组放弃治疗有6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认为山莨菪碱是治疗感染性休克有效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微泡对不同凝龄富血小板血栓(PRT)和富红细胞血栓(ERT)的溶栓效果。方法 分别于体外和大鼠体内颈总动脉制备不同凝龄的PRT和ERT。离体及在体实验均分为4组,即离体PRT 3 h组、离体PRT 24 h组、离体ERT 3 h组、离体ERT 24 h组及在体PRT 3 h组、在体PRT 24 h组、在体ERT 3 h组、在体ERT 24 h组;分别于体外循环装置和大鼠颈总动脉血栓模型中进行超声联合微泡溶栓实验,并采集超声图像。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验证血栓成分。离体实验主要分析溶栓后管腔横截面积增加百分比及溶栓率,在体实验主要分析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及颈总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溶栓治疗后,离体及在体实验显示:PRT 3 h组与ERT 3 h组管腔横截面积增加百分比[(121.12±13.21)% vs (130.09±15.34)%]、溶栓率[(39.83±7.09)% vs (42.14±5.17)%]、血管再通率(83.33% vs 91.67%)及颈总动脉血流速度[(0.21±0.02)m/s vs (0.22±0.01)m/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RT 24 h组与ERT 24 h组比较、PRT 24 h组与PRT 3 h组比较、ERT 24 h组与ERT 3 h组比较,管腔横截面积增加百分比、溶栓率、血管再通率、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均下降(P均<0.05)。与ERT 24 h组比较,PRT 24 h组管腔横截面积增加百分比、溶栓率、血管再通率及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均下降(P均<0.05)。结论 超声联合微泡对溶解离体及在体大鼠颈总动脉PRT和ERT的效果随血栓凝龄的增加而下降,且以PRT为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不同的液体疗法治疗小儿感染性休克,观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收治的小儿感染性休克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两种患者身高、体质量、患病程度等没有明显差异,观察组运用快速静脉滴注盐水或是胶体液20ml/kg,15~20min内滴注完毕,根据患者的身体反应情况适当重复运用,然后运用5~10ml·kg-1·h-1维持输液6~8h。对照组运用传统扩容方法治疗。结果观察组达到补液目的患儿稳定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2例死亡是由于本身有先心病患者,对照组1例是心脏病患儿,其他3例是有心脏扩大心肌酶增高等心肌损害情况。结论不同的体液疗法对于治疗小儿感染性休克,疗效是不同的,力求可以更快地改善微循环,降低肺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为了更好地应对小儿感染性休克,需要临床医生继续不断改进,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从调节肠道菌群角度探讨四君子汤对心力衰竭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四君子汤组及益生菌组,每组10只.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心电图及TTC、HE染色确定心肌梗死情况,HE染色检测肠黏膜结构变化,治疗前后超声评估心功能,并于治疗后行高通量测序检测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建立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观察补阳还五汤对模型大鼠能量代谢方面的影响。能量代谢方面指标选取血糖、乳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氯化酶—过氧化物酶法测定;乳酸采用还原法测定;肌酸激酶采用酶氢连接测定法;乳酸脱氢酶采用连续检测法(LD-L法);碱性磷酸酶采用连续性测法。结果:模型组大鼠其症状基本符合中医"气虚血瘀"证候。血糖含量模型组(8.70±2.33)mmol/L显著低于正常组(13.69±3.22)mmol/L(P<0.05),中剂量组(11.53±2.21)mmol/L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乳酸含量模型组(1.64±0.53)mmol/L显著高于正常组(0.92±0.41)mmol/L(P<0.05),中剂量组(1.12±0.46)mmol/L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肌酸激酶含量模型组(4062.60±2176.94)IU/L显著低于正常组(7135.90±1919.42)IU/L(P<0.05),中剂量组(6050.30±1816.14)IU/L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乳酸脱氢酶含量模型组(1590.10±367.99)IU/L显著高于正常组(1120.40±358.10)IU/L(P<0.05),中剂量组(1257.80±338.68)IU/L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碱性磷酸酶各组之间差别无明显意义。结论:补阳还五汤能有效纠正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能量代谢障碍,反映了该方对中风后遗症疗效的部分内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化瘀贴"穴位贴敷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穴位贴敷组、针刺组、尼莫地平组、正常组5组.采用电凝阻断大脑中动脉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模型组:造模后不做任何处理;穴位贴敷组:造模后采用"化瘀贴"贴敷"大椎""气海""命门"穴;针刺组:造模后针刺与穴位贴敷组相同穴位;尼莫地平组:造模后采用尼莫地平混悬液灌胃给药;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观察各组大鼠梗死灶体积、脑组织含水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梗死灶体积与电凝的大脑中动脉分支支配的区域吻合.各治疗组脑含水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穴位贴敷组梗死灶周围VEGF阳性细胞数量及蛋白水平均较模型组增强(P<0.01),与尼莫地平组、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化瘀贴"穴位贴敷可能通过增加VEGF表达和蛋白水平减轻缺血后脑损伤.  相似文献   
9.
针对中医临床专业实习生采用了"三步四要法"的临床查房训练模式:第一步问病查体,第二步汇报病历,第三步查房分析.查房分析从,临床特点、诊断分析、辩证分析、治疗方案四个方面入手,结合临床具体病例进行阐释,是临床查房训练模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二磷酸果糖和脑活素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H年1月-2013年1月130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FDP组和脑活素组,FDP组给予1,6-二磷酸果糖,脑活素组采用脑活素治疗。观察两组疗效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NBNA评分均有显著上升,FDP组评分高于脑活素组(P〈0.05)。FDP组显效率、有效率高于脑活素组。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均顺利完成治疗。结论FDP相较于脑活素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