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广州市海珠区2004-2013年甲、戊肝流行病学特征,为甲、戊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海珠区2004-2013年网络直报的甲、戊肝病例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全区共报告甲肝病例230例、戊肝病例747例,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6052/10万、5.1435/10万;甲、戊肝的发病周期性和季节性不明显,均为散发;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甲肝和戊肝的男女比分别为1.5∶1、1.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肝的多发人群为青年(25~岁和35~岁组比例较高,分别占12.61%和12.17%),戊肝以青壮年和中老年人发病居多,25~79岁的共计占88.89%。职业方面,甲肝和戊肝均以离退休人员和家政家务及待业人员居多。结论本区的甲、戊肝发病总体比较平稳,维持在比较低的发病率水平。今后要加强重点年龄段和职业人群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某区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为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某区2005~2008年上半年各医疗机构上报的甲、乙类传染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8年上半年谋区甲、乙类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461.39/10万,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前5位依次是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淋病和麻疹,占总发病数的95.32%;年均死亡率为1.95/10万,死亡率相对较高的为肺结核,占总死亡数90.16%.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2.01%.[结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和梅毒等是近几年来某区主要的传染病,且发病呈上升趋势,因此今后传染病防治的重点是加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和梅毒等传染病的防制工作,重点防制人群是流动人口.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广州市海珠区某校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暴发疫情原因,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搜索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2018年11月13日共搜索37个病例,师生总罹患率4.5%(37/817),病例均发生在2年级,在13日17:00~23:00发病者占59.5%(22/37)。患者均有呕吐(100.0%),发热40.5%(15例)和腹泻27.0%(10例),无腹痛和重症病例。患者经医院诊治或在家自行服药后症状消失,预后良好;部分标本实验室检出诺如病毒GⅡ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为一起因厨工隐性感染、通过污染食物和餐具引起的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结论应加强学校及托幼机构的食堂卫生监管,督促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倡导卫生行为,预防病从口入。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工地伊蚊孳生地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工地登革热媒介控制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随机抽取12条街道,进行工地伊蚊密度横断面调查,计算容器指数(Container Index,CI),并评价蚊媒风险.结果 海珠区共调查88个工地,平均容器指数M(Pu,P75)为15(0,40),城乡结合地区显著高于城区(Z=40.06,P<0.001);闲置工地平均容器指数最高,小型工地则最低,大中型、小型和闲置工地间有显著性差异(Z=12.38,P=0.002);此外,蚊媒风险评估,工地达标率仅36.36%.结论 海珠区工地伊蚊媒介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爆发风险,因此,必须加强工地蚊媒控制,坚持卫生环境、清除孳生地和定期灭蚊等有效措施,才能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汶川县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知晓情况,为传染病报告工作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工作单位级别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汶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汶川县十三个乡镇卫生院从事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人员及汶川县村医共38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在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回答中,除传染病分类管理知识正确率为77.94%外,传染病分类、责任报告人、负责报告卡填写人员、传染病分类、报告时限等问题回答正确率均低于50%。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回答情况,在不同单位级别的人员中,乡镇级及以上与村级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30.16,P<0.05);在不同专业人员中,临床专业与预防专业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34,P<0.05);在不同职称人员中,初级以上职称人员与其他人员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2.69,P<0.05)。结论汶川县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普遍对专业知识了解较少,需加强培训提高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掌握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广州市某区2008年疑似麻疹病例血清IgM抗体的检测情况,为进一步制订麻疹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2008年广州市某区疑似麻疹病例进行麻疹血清IgM抗体检测。结果共采集疑似麻疹病例血清406例,实验室确诊病例157例,阳性率为38.67%。不同性别、年龄组、免疫史组间IgM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IgM抗体阳性率较高、〈8月龄组IgM抗体阳性率较高、有免疫史组的阳性率低于无免疫史及免疫史不详组;不同采样时间IgM抗体阳性率不同,出疹后1d采集的血清阳性率最低。结论检测麻疹IgM抗体对病例的快速确诊、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起到关键作用,建议加强麻疹的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加强对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减少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明确1例人禽流感H5N1确诊病例的感染来源.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高危从业人员症状监测、实验室检测和溯源调查等方法,判断感染来源.结果 2012年5月17-19日该患儿随母在广州A市场购买活鸭,现场经历屠宰过程.23、24日发病后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呼吸道感染;26日抵香港后诊断为人禽流感病例.23名密切接触者和34名市场禽类销售屠宰从业人员未出现流感样症状.患儿住家附近B市场2名禽类销售人员H9型血清抗体阳性,阳性率为6.06%(2/33).A、B两市场砧板、禽笼等环境标本H5、H9型阳性率分别为9.8%(5/51)和2.0%(1/51).B市场一份砧板H5型阳性标本与患儿标本同属2.3.2.1分支.B市场阳性档口的进货来源与A市场一致.结论 该禽流感病例的感染来源为广州市肉菜市场禽类销售档口.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州市某区2008年疑似麻疹病例血清IgM抗体的检测情况,为进一步制订麻疹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2008年广州市某区疑似麻疹病例进行麻疹血清IgM抗体检测。结果共采集疑似麻疹病例血清406例,实验室确诊病例157例,阳性率为38.67%。不同性别、年龄组、免疫史组间IgM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IgM抗体阳性率较高、8月龄组IgM抗体阳性率较高、有免疫史组的阳性率低于无免疫史及免疫史不详组;不同采样时间IgM抗体阳性率不同,出疹后1d采集的血清阳性率最低。结论检测麻疹IgM抗体对病例的快速确诊、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起到关键作用,建议加强麻疹的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加强对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减少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广州市某区儿童乙肝的免疫状况.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被调查儿童的静脉血2~3ml,采用ELISA法检测乙肝HBsAg和抗HBs标志物.结果339例已完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的儿童中,抗-HBs阳性例数为268例,阳性率为79.06%.不同年龄组之间抗-HBs阳性率有差异,以4~5岁组最高,9~10岁组最低,并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之间的抗-HBs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9名儿童中,捡出4例HBsAg,阳性率为1.18%.结论 339名儿童的HBsAg阳性率较低,但仍有20.94%的对乙肝易感,需采取补种或强化免疫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疑似登革热病例实验室IgM抗体检测结果,为有效控制登革热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临床医生报告的疑似登革热病例血清样本,随机采用金标免疫层析法(ICT)或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ac-ELISA)进行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统计学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分析区域内登革热流行特征.结果 共检测样本723例,其中ICT法检测样本345例,检出阳性100例,阳性检出率为28.99%;Mac-ELISA法累计检测样本486例,阳性检出120例,阳性检出率24.69%,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11,P>0.05).全区18条街道均有阻性病例发生,发病高峰期为10月,20~49岁年龄段为主要发病人群,男女性别比为1∶1.12.结论 区域内登革热发病集中在人口密集及卫生环境相对较差的区域,阳性病例集中出现在8~11月,中青年为主要发病人群,应适时防控,严防暴发流行;实验室检测结果与采样时间密切相关,ICT检测方法可以作为登革热流行期间早期筛查,及时采集患者血清进行IgM抗体检测对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