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3.
目的 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百草枯(PQ)致肺间质纤维化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方法 58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组。实验组48只,通过腹腔注射PQ(10 mg/kg)建立小鼠肺间质纤维化模型;对照组10只,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实验组染毒后2,5,7,14 d和对照组7d时小鼠分别被处死,留取肺组织标本。标本进一步进行HE染色和TGF-β1的免疫组化研究,并进行TGF-β1的积分光密度(iOD)分析,两组间的数据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 PQ致肺纤维化过程中,巨噬细胞中TGF-β1表达显著增加。随着纤维化进程的进展,TGF-β1染色阳性主要见于浸润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染毒后14 d,除了巨噬细胞外,TGF-β1染色阳性也见于成纤维细胞灶中的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各时间点TGF-β1的积分光密度在纤维化开始后明显增加(P<0.01)并呈上升趋势。结论 在PQ致肺间质纤维化过程中,TGF-β1的表达显著增加并对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分析86例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在病程早期各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监护室( EICU)救治的86例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程早期各临床指标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86例患者平均发病3.2d来诊,死亡15例(占17.4%),机械通气治疗12例.来诊后首次外周血白细胞总数(WBC) (6358±483) /mm3,其中WBC减少(<4000/mm3)的患者占54.7%,死亡组患者中WBC减少的比例高于存活组(80.0%vs.4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4.71,P<0.05).存活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m)与死亡组比较[(1466±582)/mm3 vs.(1324±398) /m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5),死亡组患者中Lym减少(<800 /mm3)者占的比例高于存活组(86.7% vs.5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2,P<0.05).有72例患者进行了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CD4+T淋巴细胞为(386.8±295.3)/mm3,存活组为(424.8±231.6) /mm3 (n=57),与死亡组(242.5 ±99.1)/mm3 (n=1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5).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平均为(660.6 ±87.2) U/L,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632.3 ±47.9) U/L vs.(794.5±85.1) 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5,P<0.05).存活组患者CK升高(>135 U/L)的比例与死亡组(70.4% vs 93.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5.87,P<0.05).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为(866.5±47.5) U/L,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832.3±56.1) U/Lvs.(1028.6±97.3) 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1,P<0.05).按照体质量指数(BMI) ≥25 kg/m2的判断标准,肥胖症患者占38.4%(33例),存活组肥胖症20例(28.2%)与死亡组(13例,8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7.92,P<0.01),存活组BMI与死亡组比较[(17.8±5.8) kg/m2vs.(25.3±3.3) kg/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1,P<0.05).患者的病死率随着BMI的增加而上升(r=0.37,P=0.048).结论 SOFA、MEDS、CURB-65等目前急诊常用的病情危险程度分层方法并不能有效预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的预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体质量指数可能是病程早期评估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预后的指标,早期进行相应检查对于判断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口感适宜的茶苯海明含片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用正交试验筛选茶苯海明复合物的最佳制备条件;辅以甜味剂和矫味剂,湿法制粒制得茶苯海明口含片,采用非模型依赖法比较含片和普通片溶出曲线的相似性。结果:茶苯海明与EudragitE100使用量为1∶1,温度70℃,作用时间12 h时制得复合物口感较好;茶苯海明含片和普通片的溶出度相似(f2=67.29),含片口感外形俱佳,质量可控。结论:一定条件下Eudragit E100能较好遮掩茶苯海明的苦麻味。茶苯海明含片制备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7.
早期监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监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急诊监护室(EICU)救治的149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观测病程早期动脉血PaCO2水平,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入选患者住院期间死亡106例,病死率71.1%。死亡组患者服毒剂量、服毒-洗胃时间、服毒-血液灌流时间较存活组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就诊时PaCO2和留观72 h内PaCO2最低水平较存活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留观72 h内PaCO2最低值较就诊时PaCO2降低≥10 mm Hg的有6例(14.0%),与死亡组(38例,3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就诊时PaCO2和留观72h内PaCO2最低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4和0.812(P<0.05)。结论 PaCO2可能是病程早期评估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百草枯(PQ)致肺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方法 33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3只)。实验组腹腔一次性注射PQ 10 mg/kg,并于染毒后第2、5、7、14、28天处死小鼠,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并于第28天处死。观察两组小鼠的一般情况、肺组织大体结构和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实验组小鼠在染毒后2 h即出现中毒性改变,肺组织在第28天出现了明显的纤维化改变。结论腹腔一次性注射PQ能简便、可靠的构建出肺纤维化动物模型,可用于进一步研究PQ中毒所致的肺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早期血液灌流救治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168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早期反复血液灌流(HP)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监护室(EICU)收治的接受早期反复HP(服毒24h内接受HP≥2次)的81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A组)的临床资料,与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87例患者(B组)进行对照研究,对早期反复HP的疗效进行分析.A组与B组除HP外接受统一的综合救治方案.应用SPSS 13.0软件包,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结果 168例患者均为口服百草枯农药急性中毒,A组81例,病死率64.2%,B组87例,病死率78.2%,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4.01,P=0.042).A组患者服毒至首次HP时间(3.6±3.3)h,服毒24h内平均接受HP(2.9±1.4)次.中毒后第2天开始,A组和B组患者SOFA评分均高于来诊时,中毒第3天、第4天A组患者的SOFA评分低于同日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患者比较,B组患者中ALT> 80 U/L和TBIL> 34.2 μmol/L的出现时间早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中肌酐>177 μmol/L,PaO2<60mm Hg(1mm Hg=0.133 kPa)的患者所占的比例高于A组,且出现时间早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ALT、TBIL、肌酐、AMY、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的最高值比A组患者高,而B组患者PaO2最低值比A组患者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反复HP可以延迟急性百草枯中毒后脏器损伤并减轻损伤程度,为进一步采取治疗措施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