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指标的量化评分及其对治疗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小儿呼吸道异物术前诊断率的方法及其对治疗的意义。方法选取357例怀疑呼吸道异物的患儿,将诊断中常用的异物呛咳史、肺部体征、胸透3项指标,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确定呛咳史为核心指标,评分分值:有呛咳史者3分,体征阳性者2分,胸透阳性者3分,诊断的界限值4分。结果根据此评分,将357例患儿3个指标重新量化分析,3项指标之和大于界限值4分316例,气管异物阳性292例,阳性预测值为92.4%;小于4分41例,气管异物阴性34例,阴性预测值为82.9%。将此评分用于基层医院验证,提高了气管异物的诊断符合率。结论异物呛咳史对诊断气管异物作用最大。确定诊断指标评分,可以采取相应治疗方法,减少有创性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胸腹矛盾呼吸在儿童夜间睡眠呼吸中的出现情况,探讨胸腹矛盾呼吸在儿童睡眠呼吸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有睡眠呼吸障碍主诉的儿童38例为实验组;同期收集无睡眠打鼾、张口呼吸、呼吸暂停,无腺样体和(或)扁桃体肥大的儿童志愿者26例为对照组.所有入组儿童均进行整夜多道睡眠图(PSG)监测.根据记录数据判断矛盾呼吸,比较胸腹矛盾呼吸在两组儿童中出现的情况.结果 睡眠过程中胸腹矛盾呼吸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均有发生,矛盾呼吸总时间((-x)±s,以下同)实验组为:(70.1±40.4)min,对照组为(28.2±25.7)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0,P<0.05);矛盾呼吸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时间构成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7.9%±11.0%和7.3%±6.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7,P<0.05).依据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标准,把有睡眠呼吸障碍症状主诉的儿童,进一步分为实验组的正常-轻度组(18例)和中-重度组(20例).正常-轻度组儿童的矛盾呼吸表现比中-重度组和对照组儿童的更为明显,正常-轻度组、中-重度组和对照组儿童矛盾呼吸时间分别为(85.9±31.7)min、(55.8±42.7)min和(28.2±25.7)min,3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97,P<0.05);3组矛盾呼吸时间构成比分别为22.0%±10.2%、14.1%±10.5%和7.3%±6.8%,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14.167,P<0.05).结论 睡眠过程中过多胸腹矛盾呼吸的出现是一种异常的呼吸形式,矛盾呼吸可能是向低通气及呼吸暂停过度的异常呼吸形式,是气道阻力增加的表现,对睡眠呼吸疾病的诊断可能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26例(52耳)伴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分为三组,第1组:7耳,单纯声导抗测试异常者,行腺样体刮除术;第2组:17耳,声导抗测试异常、轻度听力损失者,行腺样体刮除术+鼓膜切开术;第3组:28耳,声导抗测试异常、中度听力损失者,行腺样体刮除术+鼓膜置管术.记录各组手术前后的纯音听阈值,定期复诊、观察半年以上,将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第2、3组术后3~5天、2~4周、3~6月与术前比较各频率气导听阈明显下降(P<0.001).而第1组手术后3~5天、2~4周的平均听阈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3~6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疗程长、听力下降明显的伴有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以腺样体切除同时行鼓膜置管术为宜. 相似文献
5.
1061例聋儿患者致聋因素与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近年来听力障碍儿童的致聋因素。方法对1061例2月-≤7岁听力障碍儿童病致聋因素,年龄特点分析。结果 后天因素致聋为主,其中药物中毒致聋居首位,占30.0%,以氨基甙类为多,腮腺类或腮腺炎脑炎引起听力障碍68.4%分布在3岁以上组,遗传性垢51.8%分布于3岁以下组。结论 药物中毒致聋应引同度重视,3岁以上儿童注意预防传染病,3岁以下注意早期发现遗传性聋。 相似文献
6.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听力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儿童腺样体肥大引起上气道阻塞所致的中耳炎及低氧血症对纯音听阈各频率反应阈值的影响。方法应用纯音测听、声导抗及多道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对因入睡打鼾、张口呼吸住院的143例患儿测试、数据分析。结果127例OSAHS患儿中男88例,女39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2岁,平均年龄5.7岁。鼻咽侧位X线片A/N比值0.72~0.97。PSG监测:睡眠呼吸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index,AHI)<5次/h18例,AHI≥5次/h29例,AHI≥10次/h38例,AHI≥20次/h42例。最低血氧饱和度≥0.9221例,≥0.8552例,<0.8554例。鼓室压曲线异常63例,占总例数的49.6%,其中伴纯音气导平均听阈值异常33例52耳,占总例数的26.0%。平均听阈值及鼓室压曲线均正常64例,占总例数的50.4%。根据纯音测听和声导抗结果将患儿分成三组进行分析对比。鼻咽侧位X线片测量腺样体/鼻咽直径比值与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P<0.05),而与平均听阈无明显相关性(P>0.05)。AHI和血氧饱和度与各组平均听阈值做统计学分析无明显相关性(P>0.05),鼓室压曲线与平均听阈值有明显相关性(P<0.01),和血氧饱和度有相关性(P<0.05)。将术后平均听阈及各频率阈值与术前对比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中低频差异明显。结论在重视腺样体肥大可引起咽鼓管、中耳功能障碍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其引起上气道梗阻所致的低氧血症进一步影响到中耳功能,基于成人的相关研究,应及早治疗以避免长期缺氧可能导致的耳蜗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中耳炎并发岩尖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结合文献复习报告1例岩尖炎。症状期间颞骨CT表现为岩尖气房模糊,小梁结构不清。症状消失短期内MRI仍表现为岩尖部不规则、不连续长T1及长T2信号。结果:岩尖炎患者经抗炎、激素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痊愈。4个月后复查颞骨CT岩尖气房充气好。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岩尖炎的诊断有赖于特征性的临床表现、颞骨CT及MRI所提供的影像学证据。保守治疗可作为岩尖炎治疗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8.
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将鼓室导抗图、纯音听阈与耳CT结果比较,并经鼓膜切开所见验证,分析鼓室导抗图、纯音听阈和耳CT在判断中耳积液的敏感度.方法 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临床诊断分泌性中耳炎住院治疗的患者,将其病史、平均听阈、CT结果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 40例(75耳)患者中男28例(53耳),女12例(22耳).年龄最小3岁6个月,最大11岁10个月,平均6岁6个月.鼓膜切开证实中耳有分泌物62耳(82.7%),无明显分泌物13耳(17.3%).鼓膜置管23耳.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听力损失程度、CT结果与中耳积液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1.392、1.355;P值均<0.05).结论 通过鼓膜情况、鼓室导抗图和平均听阈综合判断中耳积液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别以传导性听力损失程度判断有无中耳积液有较高特异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除常规耳科检查,应首先进行声导抗,纯音测听检查.尽管耳CT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但是由于其副作用的局限,不建议作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9.
患儿,男,2个月,于2007年8月5日入院。入院前16h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憋气,转来我院。体检:精神反应弱,口唇轻度发绀,三凹征阳性,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80%~90%,呼吸50~65次/min,右肺呼吸音消失,心率170~190次/min,心音尚有力,腹软,肝肋下1cm,脾脏未触及。血常规:白细胞20.4×10^9/L,中性粒细胞0.587,血色素100g/L。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的听力损失程度及恢复情况,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住院治疗的55例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进行ABR测试,比较抗病毒治疗前后ABR阈值变化及后期语言发育情况。结果 55例中双耳ABR阈值正常37例,异常18例,其中,单耳异常11例、双耳异常7例,听力受损率占总例数的32.73%(18/55),中或重度听力损失率16.36%(9/55)。治疗后复测ABR 7例,阈值恢复正常或改善。初次电话随访23例,其中,听力语言发育好16例,一般4例,发育差2例,死亡1例。第二次随访21例,17例语言发育与同龄儿无差异,正常入托或上学前班,3例语言发育较同龄儿差,1例死亡。结论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幼儿听力损失发生率较高,抗病毒治疗对听力损失的恢复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