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失败的青光眼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方法 对32例(32眼)青光眼术后失败的患者经颞上方巩膜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吸除,作1.5-2.0mm小梁切除术,对术后视力、眼压进行6个月-2年的随访。结果 术后6个月21眼视力在0.5以上(66%),6眼视力达0.1-0.4(18%),术后眼压保持在12.23-20.55mmHg的27眼(84.3%)。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失败的青光眼白内障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阴沟肠杆菌耐药性与AMEs及BLa基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分离的阴沟肠杆菌耐药性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存在状况,给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MicroScan微生物鉴定系统Neg Combo Panel Type 21阴性复合板微量肉汤法测定临床分离的20株阴沟肠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分析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及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结果20株菌均呈严重多重耐药,仅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耐药率5.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50.0%,对包括3、4代头孢在内的其他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90.0%~100.0%,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100%;20株菌均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未检出aac(3)-Ⅲ和aac(3)-Ⅳ基因;19株(95.0%)菌检出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TEM和DHA基因阳性率均为70%,9株菌(45.0%)同时检出TEM和DHA基因,未检出SHV、OXA、PER、VEB和GES基因。结论广州地区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多重耐药严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DHA型质粒AmpC酶基因和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率高,在介导细菌耐药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广州地区引起医院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β-内酰胺酶基因存在状况. 方法采用MicroScan微生物鉴定系统NC-21试验板微量肉汤法,测定20株医院感染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析9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2种β-内酰胺酶基因. 结果该20株菌呈现多重耐药,除对亚胺培南敏感率高达95%外,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75.0%~90.0%之间,其他药物耐药率为55%~100%;18株(90.0%)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3″)-Ⅰ、 aac(6′)-Ⅰ、aac(3)-Ⅱ、aac(3)-Ⅰ、aac(6′)-Ⅱ和aph(3′)-Ⅵ基因阳性率分别为80.0%、70.0%、65.0%、35.0%、25.0%和5.0%,aac(3)-Ⅲ、aac(3)-Ⅳ和ant(2″)-Ⅰ基因均阴性;20株菌均检出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其中TEM基因阳性率85.0%,DHA基因阳性率80.0%. 结论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严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携带率很高,存在DHA型质粒AmpC酶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耐药绿脓假单胞菌各种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存在状况。方法采用MicroScan微生物鉴定系统微量肉汤法测定临床分离的18株绿脓假单胞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β内酰胺酶基因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型及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结果该18株菌呈现多重耐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在50.0%-72.2%之间,对其他抗绿脓假单胞菌药物耐药率在16.7%-83.3%之间;14株(77.8%)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6),-Ⅱ、aac(3)-Ⅱ、ant(3”).Ⅰ、aac(60')Ⅰ、ant(2”)-Ⅰ、aac(3)-Ⅰ、aac(3)-Ⅲ、aph(3’)-Ⅵ和aac(3)-Ⅳ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50.0%、38.9%、38.9%、33.3%、27.8%、11.1%、5.6%、5.6%和0;13株(72.2%)检出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TEM、DHA、IMP和OXA基因阳性率分别为55.6%、27.8%、22.2%和11.1%,SHV、PER、VER、GES和VIM基因阴性,3株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结论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绿脓假单胞菌多重耐药严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携带率很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Ki-67及p27^kipl的表达在嗜铬细胞瘤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和作为预测生物学行为标志物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TERT、Ki-67及p27^kipl在2000-2004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的45例嗜铬细胞瘤和神经节细胞瘤及9例正常肾上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hTERT蛋白的表达在良性(3/31例)和可疑恶性(6/7例)以及良性与恶性肿瘤(5/7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1例良性肿瘤中26例未检测到Ki-67,而恶性肿瘤和可疑恶性肿瘤均为阳性;Ki-67与hTERT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544,P〈0.01)。恶性和可疑恶性肿瘤中未检测到p27^kipl,5例良性肿瘤为阳性,所有正常肾上腺髓质标本均可检测到p27^kipl的表达。p27^kipl与hTERT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在恶性嗜铬细胞瘤和神经节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细胞周期调控中端粒酶可能存在不同的激活途径。hTElit和Ki-67的检测可作为鉴别良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手术结扎大鼠的胆总管,定时取肝组织作形态学及γGT、AKP 及 ALT 检查。实验持续6天。结果,结扎后第6h 起,光镜见小胆管有轻度增生,为对照组的1. 5倍,并随时间推移越来越明显,到第144h 增生的胆管面积为对照组的21. 1倍。结扎后第24h 才在胆管上皮处找到个别的核分裂相及凋零小体,第96h 上述改变明显。第48h 肝细胞核分裂相才明显。电镜见微胆管扩张,微绒毛减少,细胞间连接增宽。肝匀浆及血清中γGT及 AKP 的活力均升高且呈同步变化。48h 内肝匀浆的 ALT 活力几乎无改变,而血清却在12h 内迅速升至最高点,为对照组的4. 85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在治疗眼烧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新鲜羊膜治疗眼烧伤患者31例,术后随访3~18月.结果:24例眼表基本稳定,视力不同程度提高;1例羊膜全部溶解,1例羊膜部分溶解,3例条状睑球粘连,眼球活动尚好,3例假性胬肉2例眼结膜表层重建,但角膜混浊、中央逐渐变薄,转院行角膜板层移植和角膜移植.结论:用羊膜修复眼结膜和角膜创面,可以达到重建眼表的目的,而且羊膜取材方便,在治疗上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鳞状细胞癌是眼球表面较多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但其位置表浅 ,如能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效果较好。目的 :分析 1 2例眼球表面鳞状细胞癌的病理改变及原因。资料及方法 :1 2例 ( 1 2眼 )中 ,男性 8例 ,女性 4例 ,右眼 7例 ,左眼 5例。位于球结膜 5例 ,角膜缘 5例 ,鼻侧球结膜及角膜间 2例。肿瘤大小为 3mm× 2mm× 2 .5mm及 1 5mm× 1 3mm× 7 5mm。手术切除肿瘤镜检。结果 :7例为Ⅰ级分化细胞 ,3例为Ⅱ级分化细胞 ,2例为Ⅲ级分化细胞。 1 2例手术切除肿瘤后仅 1例复发。结论 :眼球表面的鳞状细胞癌早期及时彻底切除 ,可取得较好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甘草对雷公藤内酯酮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与排泄的影响,为阐明甘草对雷公藤的减毒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对比试验,将SD大鼠随机分为雷公藤内酯酮单独给药组和雷公藤内酯酮与甘草联合给药组,联合给药组提前灌服甘草后,分别尾静脉注射雷公藤内酯酮1.4mg·kg-1,采用LC-MS/MS法在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下测定雷公藤内酯酮单独给药和与甘草联合给药后不同时间大鼠血浆、组织液和排泄物中的雷公藤内酯酮浓度,比较单独和联合给药后雷公藤内酯酮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与排泄的差异。结果:雷公藤内酯酮在测定范围内均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5%,血浆中提取回收率均大于70%,各组织中提取回收率均大于60%,提取方法稳定可靠;单独给药和与甘草联合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及组织分布与排泄均有明显差异。联合给药组的AUC与t1/2z明显小于单独给药组,而清除率(CL)则增大,说明联合给药组的代谢速度比单独给药组快;在组织分布中,单独给药组和联合给药组中雷公藤内酯酮均主要聚集于肺,联合给药组在组织中的分布浓度比单独给药组低;在排泄中,联合给药组中雷公藤内酯酮的排泄总量大于单独给药组约1倍。结论:甘草对雷公藤内酯酮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与排泄均有显著影响,甘草可加速雷公藤内酯酮体内代谢与排泄,降低组织分布浓度,这可能与甘草降低雷公藤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在致病因素作用下,G蛋白有三种改变:①G蛋白活化或功能紊乱;②G蛋白α亚单位基因表达改变;③细菌毒素对G蛋白α亚单位翻译后修饰的改变。这三种改变分开出现或协同作用均可导致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